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7/03/2017
放弃首都事业.回老家莫珍歪.曾香国烤炉做光饼
作者: meewei

生于制饼之家的曼绒莫珍歪村民曾香国(43岁),因不是读书的料,未到20岁就因生活所需,到了大城市的新加坡、柔佛及吉隆坡工作,一做就是20余年。

在过去20余年开过饼家、当过学徒及做过承包工作的曾香国,在回乡前,早已在吉隆坡落户定居。

当时他是在吉隆坡开了一家承包拉电工程的公司,生活过得居食无忧,但一直藏在心里的“回乡”念头,加上也一直都认为,家乡的悠闲生活,更加适合孩子的成长,结果不顾家人的反对,在年余前下了决心,放弃吉隆坡的事业,带着家人回到莫珍歪新村的家乡,重新来过。

放下吉隆坡的事业,返乡继承制饼业的曾香国(右),期待能将福州光饼发扬光大。左一为曾香国的妻子胡江菁;左三为他的母亲陈艳娣。(图:星洲日报)

改装烤炉烘焙光饼

在还未下定决心回乡定居前,曾香国有一次到一家工厂工作,在检查着工厂的机器设备时,突然有了启发,可以通过自己对电器产品知识,改装烤炉,烘焙出与使用传统碳炉一样香脆可口的福州光饼啊!

曾香国的家族自在中国开始就是制饼的,而他在少年时也曾向堂哥学过制作福州光饼,并且也曾在柔佛开过光饼店,只不过一直以来都是使用传统的炭炉烘烤,没有人成功使用电子烤炉,可以烘烤出让人满意的光饼。

“我在那一次有了启发后,就开始摸索,使用电子烤炉来烘烤光饼,成功烘烤出让人满意的香脆光饼,因此就下定了决心回乡重拾旧业,期望可把家族的制饼业发扬光大。”

传统的光饼是使用炭炉烘烤。(图:星洲日报)

建立口碑客人慕名而来

曾香国在回到家乡定居后,就在老家的后部开辟了制饼房,刚开始时只做村里乡亲的生意,慢慢的建立了口碑及知名度后,如今每天都有慕名而来的客人上门买饼了。

他说,许多客人在吃了他做的福州光饼后,都觉得与传统的光饼一样的好吃,因此都主动帮我做宣传,尤其是许多人拍下光饼的照片放上网络,结果现在有许多的“网客”都会慕名而来,而且还有人在网络上了做起了“光饼代购”呢!

“我目前每天(除了星期一休息)清晨4时至5时就起身制饼,至了上午9时许至10许,第一轮的饼就出炉了,一直不停地做,卖到下午6时或者更晚才收档,每天都能卖出数百片至上千片的各类福州光饼。”

真空包装的福州光饼,让远方的客人可以购买回家,在想吃时取出烘热就可享用了。(图:星洲日报)

曼绒县的“美食标志”

外表“光秃秃”,圆圆一块,只用简单原料面粉、堿水、盐巴、洋葱和肉碎烘烤制成的福州光饼,无论是从外表和原料来看,都可说是一种平凡和“上不了档次”的饼干,但它早已成为曼绒县的“美食标志”,是许多旅人前来曼绒必买必吃的美味食品了。

曾香国说,他目前只制作这种福州饼,包括最普遍的大葱肉油馅光饼(小饼)、叉烧光饼(大饼)及传统的福清饼,而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他自行研发的叉烧光饼了。

“我这里制作的光饼是经过改良的,其中与传统光饼最大的差别,就在于饼皮较薄及馅料更多元化,以让烘烤出来的光饼更加脆口及有油香味,让人吃了还想再吃。”

曾氏形容,光饼最好吃的时候,就是刚出炉时,因此他建议食客一定要趁热吃,如果想买来送人或留着吃,就可以购买真空包装的来收藏在冰箱内,待要吃时拿出来放进烤炉重新烤热就可以吃了。

使用电子烤炉烘烤的福州光饼一样香味扑鼻。(图:星洲日报)

知多一点
福州光饼的故事

相传明嘉靖年间,福建沿海倭寇猖獗,戚继光将军奉旨率戚家军入闽抗倭,战事不断。

为适应行军作战需要,军队发明以面粉为原料制成一种中间带孔的饼,用卤咸草串起来,挂在戚家军将士的脖子上,随时食用,既节省埋锅做饭时间,又避免炊烟外冒泄露军情。

福州人吃光饼有诸多花样,有将炒干的海苔菜夹在饼中再加上酸辣佐料的苔菜饼,有夹红糟三层肉的夹肉饼等。如今福州人宴桌也摆上了光饼。

福州光饼制作过程

1.凌晨4时至5时开始,将已发酵的酵母加入面粉,搓成面团。

2.将面团加入堿水及盐巴制成面饼,接着再与馅料(洋葱肉油或叉烧)包成饼胚,接着放进电子烘炉或传统的炭炉烘烤20至30分钟分后,热腾腾、香味扑鼻的光饼就出炉了。

曾香国每天清晨就需起身,忙着搓面团,制成饼皮。(图:星洲日报)
工人们在忙着用机器将洋葱搅碎,以做成光饼的内馅。(图:星洲日报)
曾香国(右)每天都与家人及工人在忙着制饼,确保客人上门买到新鲜出炉的光饼。(图:星洲日报)
工人把光饼放入烘炉烘烤。(图:星洲日报)
客人慕名前来曾香国莫珍歪的住家买饼,以便带回与家人分享。(图:星洲日报)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