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发达的时代,许多产品的生产已由机械代劳,因此打铁店而一家一家关门,打铁业步入式微;在笨珍市区的猪廊路一排半锌板老店,仍存在一家打铁店。
店铺内是上个世纪的陈设,看似简陋;打铁炉的火花迸射时,有两名打铁师傅汗流浃背工作着,不时传出叮叮当当打铁声。
笨珍市唯一传统打铁店
星洲日报本期的《一脉相承》就走访笨珍市区唯一的一家传统打铁店————春和号,访问业者如何在时代发展洪流中,继续坚守岗位,接力传承这份祖业。
这家打铁店的商号从创办至今已有约80年历史,传到这一代,是由一对兄弟继承。
所谓“兄弟齐心,齐力断金”,何南生(55岁)及何强生(54岁)继承了父业,他们在从10多岁时便在店里帮忙,互相扶持,走过数十年风雨路。
从这对“打铁双宝”身上,可以看见他们在铁钻上打铁的动作配合无间,默契十足;烧红的铁器从打铁炉子一拿出,两人便一人一锤使劲敲打,不消片刻便完成一样产品。
“打铁双宝”分工合作
由于何强生在30多岁时突然中风,身子一度半边瘫痪,经过多年调理,虽然逐渐恢复工作能力,但是主要的打铁工序就落在大哥身上。
何强生表示,他的工作主要是负责开工生炉火,打铁及修磨工作,两人分工合作。
多次搬迁落足笨珍
何南生披露,其祖父何道茂创办了这家打铁店,父亲何春林在16岁就跟着祖父学习打铁技艺,从事打铁至少60多年。其父亲(72岁)于2003年逝世时,便由他两兄弟接下祖业。
他说,早期父亲何春林是在龙引经营打铁店,也曾在麻坡、马六甲、四加亭等地从事打铁事业,随后在50年代于笨珍峇结街开业。
他说,打铁店搬迁到笨珍峇结街,家人也一同定居笨珍,然而在他2、3岁时,该街道便经历一场大火,打铁店烧毁,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许多珍贵的资料和照片也付之一炬。
这场打击也令父亲的事业必须从零开始,一家人随后搬迁到目前的笨珍猪廊路店址,店前半部为打铁点,一家人就住在店后半部。
他表示,由于从中学开始便在店里帮忙,学习到这项传统技艺,包括对于火炉温度及打铁力度的掌握。
打铁业非夕阳行业
农业领域仍需求大
何南生认为,打铁业不是夕阳行业,因为在我国尤其是柔佛州,农业仍然是重要的领域。
“农业是不会消失的行业,只要有一天要耕种、收割,使用到人力,市场便有需求,打铁业仍有存在的必要。”
他指出,从事农业者,喜欢找打铁店订制农具包括油棕果耙、镰刀、胶刀、锄头、钩、耙、柴刀、菜刀等。
订制器具
量身定做
除了价格考量之外,订制的器具能够量身定做,因此除了农夫,小贩也会找上打铁店订制刀具,比如猪肉摊贩订制砍猪肉用的刀,重量和手感是业者在乎的一环。
他表示,该店所制作的器具为黑钢制作,优点是轻便及耐用。
他说,除了应付本地市场,该店的生意也来自麻坡、居銮、峇株巴辖、新加兰、文律等地,两个人作业,一天可生产40、50件器具,每天从早上8、9时工作到晚上7时,工作时间长,最大的挑战必须长时间忍耐高温及站立。
打铁技艺
凭经验累积
他表示,打铁的技艺都是凭经验和感觉累积而来,工序为选材料、加温、盯火候、锤打、淬火及磨口。他虽然不知道炉火的温度,但是凭眼观察火候,便能控制好火候。
子女不接手打铁店
何南生叹后续无人
何南生虽然看到打铁业有转型的可能,但是感叹家族事业传到了他这一代,便后续无人。
他育有1男2女,如今接受大专教育,从事摄影或工程相关领域的工作,没有意愿接手打铁店的事业。
“随时时代进步,资金雄厚的打铁店业者,能够引入自动化的机器,取代大部份人力,转型朝向现代化的铁器厂房迈进。”
部份机器已改良半自动
他表示,从他父亲开始,该店其实已跟着时代改进,走向半自动化阶段及改良,比如添购锤铁机器,将炙热红透的铁块放在电动锤铁机上,让机器完成大部份打铁工作,以及采用电动磨石,为铁器进行修磨工作。
他说,该店的火炉是由父亲一手筑造,并将原本手动的风箱,改装为电动调整,使控制火候工作更为轻松。
他表示,从祖父到父亲到他俩兄弟,该店在打造铁器,也坚持在完成步骤时,为每一样铁器打上该店的印记。该店的打铁印记为“A1”及“OK”,意思为品质优良,为每一件产品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