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大城市或小城镇,屋业发展皆寸土黄金,如有拨个小地段充游乐场,让居民傍晚运动、孩子荡秋千,都已算很理想了。不同于华人新村有村委组织、特定拨款可供美化发展,一般花园住宅区最多只能成立福利组,或借盂兰胜会等组织去协调人事、民生、环境等问题,美化通常不在花园住宅区居民组织有能力去推动的范围内。
亚罗士打苏丹园和太子园居民过去也从没想过会有这一天;每个星期都有旅游巴士穿行,每个周末都有外州观光客踏访,佳节期间访客更络绎不绝,热闹之景绝不逊于旅游区,最巅峰的新春佳节初一至十五时段,访客竟破8万人次。因为,他们的住宅区真有一座中国城,还被列为官方推荐的旅游景点区,成为吉打州旅游日历上一个重点介绍项目。
苏丹园和太子园毗邻而建,两住宅区屋业陆续发展至今,合计已有逾千间排屋,若以每屋4人共居统计,约有4000人聚居,当中华裔占70%,约2800人,这群居民群策群力,竟在自家门前打造了一座中国城。
这座中国城,现以三圣文化村为名,极富文化元素的开放式景点如孔子亭、月老像、老子苑、招财童子、招财吉祥龟、佛首、兵马俑、中国式小桥、小池塘、药草小院子等,四周种植的杨柳树,沿小河流水竖立的古建筑包括城墙、牌楼、木船、花轿、酒庄、古街等进一步衬出中国风。
这两个住宅区居民携手创造的景色,源于三圣慈善福利中心的信念。三圣,指的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儒释道哲学和宗教思想,传承的是老子、孔子和释迦流传下来的为人之本。
华裔住宅区居民一向依赖宗教场所共商大小事,当年一群居民筹款购下一个单层排屋单位,移入原在外区的三圣慈善福利中心,推动慈善福利与宗教活动。但始料不及的是,当初以单层排屋为启始点的小组织,一路征得各方人力和财力支援,发展商过后也同意以低于市价出让屋前大片空地,由居民本身筹策规划,一年复一年发展建设,终至成就今日盛景。
提出概念且落实这计划的主要推手冯富光回忆十多年前那一幕,也觉得不可思议:“1994到1998年间,屋前可是一片亚答芭,名副其实的沼泽地,准备把三圣慈善福利中心移入这一住宅区并着手装修时,我每天亲自到来视察环境,蹲在三圣慈善福利中心的单层排屋前,盯着那块沼泽地,突然发现左侧另一空置的排屋,破损的窗门都已被大树野草穿透,但是傍晚微风拂起时,真有一股接风入屋的舒畅感觉,自己当下就决定买下那间排屋,装修入住后,从此与三圣慈善福利中心为伴了。”
由于他对中华文化和中国景物有非一般的狂热,本身也擅于雕塑人物和场景,家就住在中心前,大可把周边空地当成自家花园去美化,让自己坐拥好风景,也可惠及中心和住宅区邻居,大家都可坐在优美的主题公园品茶论事:“这样的生活,很令人向往。”
幸运的是,参与三圣慈善福利中心发展的邻居也很支持这样的概念:“但是,这是一个住宅区,涉及慈善福利和宗教信仰,包含推动文化习俗,美化居住环境事宜,必须征得居民的书面同意和支持,我们因此发动签名,出乎意料的是,不只华裔居民,连友族同胞也没有反对,都在征求信上签名支持了。”
群策群力,打造社区宜人风景
如果说冯富光是主要动力,蔡柏池就是整个计划的精神支柱。身为最初的中心主席,从拟策发展到动员筹款,都有他一句话安住理事和居民的心:“需要做的就做,需要经费就筹,如有不够的,我再补足就是了…………”
今日重临当年的一片沼怿地,今已成就“小中国”一样的三圣文化村,他也不禁赞叹说:“群众力量确实很惊人,这一景观让我真正领悟的是,即使一个花园住宅区,只要居民同心协力,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确实可以奇迹般地出现在眼前。”
他认为,钱不是最关键的,当年他虽以“全力去做,不够的我补足”让参与计划的理事和居民安心,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胡乱开销,没有为了梦想而疯狂建设,反而更加量力而为,把时间拉长来一点一滴完成梦想,这才是真正可贵之处。
这一个花园住宅区的居民经济能力多属一般,当地十多廿年前算是亚罗士打荒郊野岭,早年兴建的廉价屋,吸引了第一批低收入居民入住,过后陆续推展中价单层、双层和半独立房屋,才逐渐形成今日中下阶层居民聚居区。从事旅业相关行业的居民赖木添,对于自己长居的住宅区竟然变成一个旅游区感到神奇:“我从事旅游行业,却从来不曾想过,自己居住的住宅区,经过我们自己的努力,也被发展成旅游区了。”
“把家安在这样的住宅区里,你不只可以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还可以看到很多马来同胞到来拍摄婚纱照,下班回家看着自家花园有牌楼、古建筑、凉亭、雕像、有小桥流水、木船、酒庄、花桥等,你会觉得那是一件很幸运,很幸福的事。”
和绝大多数居民一样,陈通良也感觉生活在这样的住宅区是一件幸福的事:“傍晚你会看到很多老人家,不约而同的携孙到来,有时还包括马来同胞、印裔同胞,甚至来自其他住宅区的居民,小孩子在文化村的大花园嬉戏,老邻居则在古色古香的美景下闲话家常,我相信如此温馨的画面,真不是每个住宅区皆可见的。”
从三圣慈善福利中心到今日的三圣文化村,发展都靠居民同心协力,分工打理和照顾,包括排出值日表,大家轮流监督文化村内的景致和器物。只要是公共场所,破坏王无处不在,居民的协作,至少可减低损伤。冯富光就直言:“夜间有时会出现幽会的情侣,甚至会有缺公德心的人搞破坏,整个住宅区的居民都会扮演监督的角色,搞破坏的因此很难逃过居民的线眼。”
游客慕名而来,居民当导游
这座靠居民自动自发建成的文化村,每逢佳节必人潮汹涌,除了成为周边住宅区居民必访重地,闻风而至的外州游客也逐年暴增。文化村其中一个吸引访客之处,在于逐年增加的景点,旧地重访的游客常在发现新景物时,惊讶于居民的想像力、创造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吉打州婚姻注册官郑美美走入这一文化村时,也着迷于内部的场景设计,尤其摆在村内的复古花轿和月老雕像,让她直接联想到婚姻这回事,因此开始安排新人到这一文化村内举行集体婚姻注册仪式。“这是过去不可能出现的场景,安排他们在这样的场景下注册成婚,确为他们留下难得且美好的回忆。”
为应付暴增的游客,必须扩大停车场,发展至今,文化村前后左右停车场已可停放七百余辆轿车。每逢佳节尤其农历新年前后,他们都会安排文化活动,策划可供访客参与、观赏的节目,单是今年新春,从初一到十五,他们就已迎来6万访客,这对一个花园住宅区而言,简直夷匪所思。
他们甚至安排人员扮演“导游”角色,陪同访客游古城,一路讲解三圣内涵,即老子、孔子和释迦之道,另辟一个本身的展示馆,张贴文化村的发展历史、进程等资料。近年考试季节流行祭孔仪式,文化村内有座迷你孔庙,他们也因此让应考生戴上状元帽祭孔祈福。
从2010年开始的三圣文化村祭孔活动,反应也远超预期的好,人数从几十人逐年增加,至今一场祈福会,来自周边区域如大山脚、北海、槟城和双溪大年的参与者已过千人。
这一富含传统韵味的仪式,参与者戴上状元帽之后,负责人会在他们额头点上红朱砂,走上智慧桥,在桥上向孔子像跪读书文,接着转往释迦牟尼像前祈福,再回到座位用毛笔在纸上写“定”字,又到状元册写上自己名字,图个金榜题名的好预兆,结束前喝下的红枣水象征祝福,整个仪式约10分钟。
每年忙于应付上万人潮,冯富光承认这是一件让人疲累的事,但看到努力成果获得认同与支持,即已消除了所有的疲累:“试想一个住宅区突然迎来6万访客,那可是空前热闹。”不论是特殊佳节或一般周末应付的访客,多少都会以乐捐方式表达认同与支持,“这些乐捐款项,确可支援文化村的开销和发展。”
景物添置不曾闲
时至今日,三圣文化村还在逐年增加新景物的进程中,大多是冯富光工余动手雕成,蔡柏池对此格外赞赏:“这些年来,冯富光每制作一个新雕像,都会把整个过程陆续拍下,贴上手机对话群组分享乐趣,大家因此都很确定,这文化村内约80%的人物雕像,都出自冯富光的手。”
冯富光的雕像都以铁器为支架,洋灰为塑像材料,他本身也笑称,每制一个雕像,都需要一个真人站在面前摆甫士,要确保雕像体型对称,脸部表情也力求迫真,可爱的是,好玩的居民也乐意做他的模特儿,让他把自己当成老子、孔子、笑面佛等,来想像和形塑雕像。
近一两年,新景物更突破“纯中国城”设计,开始依据历史事件和物件,打造了一个迷你版的吉打州历史文物馆,包括具代表性的吉打苏丹登基银禧纪念喷水池、大钟楼、港口古堡和大炮台都已出现文化村内。为符合整个中华文化村概念,迷你吉打文物馆也突出华裔同胞如何落脚吉打,参与发展为主调,因此在苏丹登基银禧纪念喷水池、大钟楼、古堡等文物间渗入华人乡团、会馆组织元素,以唤起访客关注本身文化,融入地方发展的重要。
吴伟逸解释:“先贤漂洋过海到吉州之后,成立地缘和血缘公会和乡团,协助后来的乡亲,处理吉打历史角落因此也不可缺这一元素。”
早年吉打发展也以河流为主要货运管道,他们还特地掘了一条渠道,引不远处的河水汇流穿过吉打历史角落。另外,船、三轮车和脚车,都是早年主要交通工具,这些古物也都出现在吉打历史角落,综合中华文化色彩与吉打历史画面形成的角落,因此也有了深层意义,晚间更在景点安装LED灯,以令其呈现另一番气氛。
这个故事,说的不只是一座深藏花园住宅区内的文化村,也包括足以化腐朽为神奇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