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副刊(图:星洲日报)新教育(图:法新社)任职以及一面孕育3个孩子的约莫15年的漫长岁月里,“教育到底是什么?怎样的教育才算是好的教育?孩子究竟要如何教、教什么、教成一个什么样…………”,一直是悬挂我心头、一路摸索前行试着找答案的悬疑题。
近日刷屏,偶然间读到一篇文章〈一个外国助教对中国教育的评价:你们的教育是犯罪〉,好奇之下点开阅读。文章大意是说有位叫西洛特的德国老师,在中国苏州执教8年,在离开前说了这番话──中国孩子每天五点多到校,晚上六点多离校,家长每天都很疲惫,老师更是疲惫。德国的孩子是快乐的,没有所谓的家庭作业,可这并不影响创造力,长大后不比中国毕业生逊色。
同一份英文试卷,考试时平均八十多分,考试结束一周后,平均是70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目标是短暂的,他们像跨栏竞赛者,在咬牙越过眼前的跨栏,最优秀的也只不过是越过最后一道后身心疲惫到瘫痪,无法再跨一次。事实上,真正的教育,是完成学业走向工作后,才开始真正的跨栏。
这里4岁的孩子背诵拼音,5岁的孩子做加减法,我心都碎了。在德国,8岁的孩子只会播种、栽花、除草什么的,会简单的拆卸玩具,但他们18岁后的能力,远比中国28岁的人强大。
中国教育是把人最珍贵的年华付之毫无意义、毫无发展价值的学习内容上,而不舍得花费时间去讨论和思考。记忆成了学习的唯一方法,高压成了教育的唯一手段,保护成了成长的唯一措施。这种负成长的教育模式其实是对人性的一种摧残,是极大的犯罪。
这文章,读得我胆战心惊。德国老师说的虽是中国,但我们的教育场景似乎也是“一路”的,相去能远吗?
不得不做的课业
从事幼儿教育的朋友大概都知道,在所谓的“营业压力”和“市场需求”下,多少“不得不教不得不做”的课业?有小朋友在幼儿园的家长心里也清楚,4岁要学3语基本字母拼音及数字,5岁要学加减法,否则7岁上华小恐怕要落后了。
如此理所当然,谁曾想过要改变,谁又何曾为此心碎?
而在华小执教的老师应该也会对“咬牙越过眼前跨栏,但到最后一个累到瘫痪”的形容非常熟悉;多少华小老师的身心,被扭曲的教育目标弄得疲累不堪,又有多少华小生的家长忙着陪孩子应付一个又一个的考试,一次又一次的担心孩子的成绩?
我们很容易便会忘记,人生是一次漫长的旅行,有需要跨栏的时候,有必须拿出勇气冒险的时候,不能短视,不能着急,不能揠苗助长。我家有3个分别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孩子,还得自我提醒:学校是一个上学求新知学人际关系化解内外在冲突的场域,但不是教育的全部。
这些年,我想我渐渐明白了,教育原来是一个永不停止的进行式,没有绝对只有相对;教育原来就发生在每个学习长智慧的瞬间,可以是一次脑力激荡的辩论,一次发人深省的对谈,一场启发心智的演说,一个无意间的新发现,一次坚持到底的新突破,一次掌握一门学问或音乐或语言的学习…………世界上没有最完美最好的教育,只有不断前进不断突破的学习。教育,既有形,又无形,框死教育的,始终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