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6/06/2017
美好家居(一)·走入庶民家,看生活美学
作者: niki

马来西亚的民居是丰富而多元的,这归于多元族群和文化元素,让我们有着不同风情的民宅建筑。

过去时兴自地自建的年代,不同民族在建筑考量上会根据各自的传统美学,以及生活需求、行业来兴建房子,比如华人渔村与树胶园里的新村房子大不同;马来民族更多时候是就地取材,因此不同州属会有不同风格、材料的甘榜屋。

哪怕是看起来大同小异的排屋、公寓或组屋,我们依然能够一眼看出一间房子究竟是属于哪个民族的。

只要从房子的外观--油漆颜色、节庆吊饰,甚至是屋外种植的花草种类,就足以分辨得出主人家是什么人。

当中也有结合各种文化元素的,这都是与生活美学有关系。

这个周末,让我们走进庶民不同的“老厝”,欣赏平民百姓的建筑美学吧!

马来式木屋结合华人文化元素,比如这一道通往厨房的走廊门框上的木雕。(图:星洲日报)
虽然是马来屋,不过建得比高脚屋来得矮。(图:星洲日报)
不只木闩锁,墙壁与大门的接口处,门楯也是木制的,那是十分珍贵的工艺。(图:星洲日报)

华人新村里,有间矮脚马来屋,它,让人想起家

在甲洞写生画家陈宝川的介绍之下,我来到增江北区新村里独具一格的老房子————它的外形是矮脚的马来式木屋,漆成鲜艳又浪漫的蒂芙尼蓝。增江北区三千余房子,毗邻而建,清一色是传统华人板屋,这栋马来屋却不会显得唐突或格格不入,反而融合在一起。

从外头走进来,左边是一个显然照顾得非常好的小花园,种满各式各样的花草,还有一架爬满了九重葛的拱门。小阶梯拾级而上,大门有一个小小走廊,摆了几张木椅,这与马来房子十分相似,显然是中巫合并的设计,铁拉门、铁窗花,还有红灯笼、对联,以及增江新村房子的最大特色————家家户户都挂上的姓氏祖籍牌匾“南阳”,让我们从中便可知道这家主人姓“叶”。

这是叶联桥的父亲于1960年亲自动手建的房子,他是一名建筑师,过去曾建过无数马来屋,对传统木屋的建构了如指掌,也深爱这些通风又透光的高脚屋。

“我们从怡保路刚搬来增江新村的时候,这块土地是低洼,经常淹水。因此我父亲就把他建高脚屋的本领用来建自己的房子。”

如果说,这栋马来木屋是父亲的毕生心血,以及他心目中的美好家园,那对叶联桥来说呢?

小时候,当老师叫叶联桥画“我的家”的时候,他画的家往往和其他华人小朋友不一样。因为他画的是高脚屋。

“老师总会问,你的家是高脚屋吗?这真是你的家吗?”

室内空间与一般华人住宅无异,左右各有房间,过去第一间往往是长辈的房间,如今成了书房。(图:星洲日报)
房子每一处都是通风的,房与房之间的墙壁空气流动,天花板上也有通风口。(图:星洲日报)
这栋中巫合并的老房子,除去铁拉门、铁花窗,还有姓氏祖籍牌匾、对联和灯笼,活脱脱就是一间马来木屋。(图:星洲日报)
老房子不只古色古香,还收藏了许多古董。比如这支古老的竹制灭火器,是叶联桥的公公留下的,当年新村里家家户户都有这样一支手动灭火器。(图:星洲日报)
叶联桥三度想拆父亲留下来的祖屋都拆不成,曾搬进花园半独立式但住不惯,最终还是回到新村来。(图:星洲日报)

长大之后,他担任政府公共工程局的地质官,从事建筑行业,依然住在这栋房子里。孩子长大后,因为需要更多房间,他三度想拆掉重建,不过每一次都舍不得。“我们甚至搬出去,住过半独立式排屋,最终还是住得不习惯,回到这里来。”

不习惯的原因,主要是砖屋不像木屋那般通风透气,加上不熟悉左邻右舍,少了新村浓浓的人情味。尤其太太陈楚怀,特别钟爱这一栋中巫合并的大木屋。

“走出来四面八方都是你熟悉的邻居,经过都会打招呼,有亲切感;早晚可以去跑步,没有约束,四通八达要去哪里都方便。”从小就住在这一区的她说,小时候每天走路去上学都会经过这栋马来屋,心里觉得它很特别。

后来嫁给叶联桥,更是喜欢得不得了。从最早的浅蓝色、青色,如今因女儿的要求漆成蒂芙尼蓝,这房子并没有太大变化,除了厨房后面改建了几间房间。那是为了行动不便的年迈父亲,让他方便上厕所。

夫妇住的房子不只华巫合并,思想上同样是海纳百川。比如圣诞节陈楚怀会在家里摆圣诞树,尽管她不是基督徒;在屠妖节,她也会挂上印度装饰物应景。

“我喜欢古色古香的房子,马来式对我来说也不错。”她笑言,在旁的丈夫调侃地说:“她喜欢马来人的东西,吃的也是马来食物,爱煮咖哩饭,我常说她骨子里就是马来人。”

“有一个马来邮差告诉我说,他每次看见这间房子会特别想家,想要回家乡。”这下让她对自己的房子更加喜爱,因为它提醒了别人回家这件事。

美丽的房子,一定要有花园

问叶联桥,对他来说什么是美丽的房子。

“最重要是有一座花园,不然你会觉得整间屋子没有生命。二则是带点文化气息,可以让我们回顾自己的根。”一些老一辈的华人会忌讳把房子建成马来式,他却无所谓,可以接受不同种族的文化,接受他们在建筑上的优点。

“比如马六甲的娘惹屋,我每次去都好生羡慕!”他喜欢古色古香的房子,在家中也收藏了许多古玩和古董。

他笑言日后老了,一定不会拆掉这栋祖屋,会把它改成博物馆,或是娘惹餐厅。

对叶氏夫妇来说,“理想中的美丽房子”必须具备一座小花园。(图:星洲日报)
周遭清一色是传统华人新村木屋,唯独叶家独树一格,以马来式木屋为居。(图:星洲日报)
大门保留了传统两重木闩锁。(图:星洲日报)
如同马来屋,客厅与厨房之间有个天井。(图:星洲日报)
从这个角度看来,真不像一栋华人新村房子。(图:星洲日报)

学者林永隆说华人房屋
建筑格局“一明两暗”

中国人坚持孝道的理念,这个价值观在房子布局中得以体现。对华人而言,房子的中心是祖先的大厅,也就是中国人摆放祖先祭坛的地方。

在马来西亚专门研究中国建筑发展的西方学者科尔(Kohl)观察到,华人建房子更重视实用。他说,华人没有改变建筑布局,华人建筑在唐代以后,比起艺术,更成了人们的经验法则。“他们对自己建房子的适用性和美感感到满意。”

马来西亚从农村到新村,从华人渔村到老城区,房屋的布局都是一样的,遵循着“一明两暗”的原则。明亮的区域是位于房屋中间以及祖先大厅面向主门,黑暗区域是位于祖先大厅左右两侧的卧室。

华人建筑的美学,不仅跨越时间,而且也会随着环境而改变,比如在吉兰丹,那里被同化的土生华人,尽管吸收了吉兰丹马来人的生活方式,生活在高脚木屋中,不过房屋的布局仍然遵循“一明两暗”的原则。

吉兰丹被同化的娘惹以马来人的生活方式,生活在高脚木屋,不过房屋布局仍然遵循中华文化的“一明两暗”原则。(图:林永隆提供)
工艺大学建筑系讲师林永隆说,祖先自中国南来的华人,无论是否结合其他民族风格,房子布局依然保持“一明两暗”的原则。一明两暗指正房三间,由隔扇隔开,中间的是堂屋,会客之用。剩下两间分别作书房与卧室。(图:星洲日报)

更多内容,请点击:

【美好家居(一)·走入庶民家,看生活美学】

【美好家居(二)·色彩斑斓的印度房子】

【美好家居(三)·百年高脚屋,刻满历史痕迹】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