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太平8日讯)正值青春年华,生活在吉隆坡的两名年轻女子舍下五光十色大都市的繁华,来到一个没有水电的偏僻渔岛,为的是要让一所华小得以延续,以及照料这所学校的3名学生。
来自蒲种的邓懿慧(24岁)及黄淑玲(18岁)今年4月开始入住离开太平30多公里的大直弄小岛,到一个几乎没有任何娱乐的渔村,当3名学生的“陪读”义工。
讓大直弄益華華小延續
她俩是蒲种喜乐之家的义工,远道而来,主要是将3名孤儿院的学生“迁移”来此,让面对没有学生的大直弄益华华小得以延续下去。
益华华小近年来因大直弄居民纷纷外迁,剩下只有约100名年龄较长的居民,因此学校完全没有新生来源,近3年来是借助外来的学生,才不至于面对关闭命运。
今年农历新年过后,来自槟城的唯一学生转校,学校因此没有了学生,所幸在这关键时刻,蒲种喜乐之家获悉后安排了孤儿院一名六年级学生前来就读,为这所学校带来及时雨。
过后,喜乐之家在今年5月及6月再安排多两名学生前来,让益华华小在未来的两年,不必再面对学校没有学生的窘境。
喜乐之家安排3名学生来后,安排了创办人邓志升与李清敏的女儿邓懿慧,以及另一名曾在孤儿院寄宿的义工黄淑玲前来陪伴及照顾3名学生。
邓懿慧:小岛没水电
进修音乐课的邓懿慧受访时表示,她与一名义工到大直弄负起照料3名学生的起居,并在学业上给予辅导。
当第一名学生萧顺洋在2月份前来大直弄后,她曾随团前来探访,当时已知悉这是一个偏离闹市的小岛,而且没有水电,岛上大部份是长者,但为了让华小得以延续,以及照顾院内的儿童,她决定挑起这项责任。
虽然本身来自热闹的蒲种,但曾与黄淑玲到过菲律宾落后的山区服务,因此很快就适应了没有水电的生活。
“在这里,我们晚上依靠发电机供电,水供则须收集雨水,一些饮用水由内陆运来。”
善良居民提供援助
邓懿慧表示,目前他们在一间居民提供的房屋暂住,周遭的居民非常善良,对她们很好,经常提供协助,如维修电线、提供用水及食物,让她们除感激外,也喜欢这里的生活。
“一般上,早上为学生准备早点让他们上学后,我会去溜狗,过后进行清理工作,空闲时就修读韩文及英文,下午及晚上则安排学生们做功课及家务,生活过得相当充实。”
她也从孤儿院带来一名只有3岁的女童,因这名女童自小由她亲手照顾,她舍不得将她留在孤儿院。
让华小“一间都不能少”
她说,来到偏远的大直弄并不是什么伟大之举,只是想让华小“一间都不能少”,以及负起当义工的责任,照顾好孤儿院的孩童而已。
黄淑玲:对喜乐之家心存感恩
黄淑玲说,她选择来大直弄,也是不希望见到华小面对关闭的命运,并为了要照顾3名儿童。
她说,本身曾在孤儿院成长,对喜乐之家心存感恩,因此当义工照顾院内的儿童,是责无旁贷的。
“我也曾到过菲律宾山区生活,因此对这里没水没电的生活很快便适应了。”
李清敏:拟安排10学生就读
喜乐之家创办人李清敏受访时说,他们决定把儿童送到大直弄,是不想见到这所华小因没有学生而关闭,另一方面是想让孩子改变学习环境。
她表示,当时的决定带来了成果,因益华华小的校长、老师及村民都非常热心,因此小顺洋的成绩进步了,在待人处事方面也改善了许多。
“今年我们暂时不会再送学生前来,而长远的计划是希望能安排共10名学生前来就读。”
李清敏希望热心人士能协助喜乐之家,在大直弄兴建一间宿舍让义工及学生居住,因现有的宿舍在大涨潮时会浸水,而且会有小蛇随潮水进入屋内,除造成不便,对义工及儿童也构成危险。
采访手记
无私精神让华教发光
每当新学年来临,大直弄益华华小就会成为各界的焦点,因这所微型华小每年都面对没有学生的窘境。
虽然间中有些家长从外州把学生送来,但这种作法只是饮鸠止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来源的问题,而喜乐之家计划不断安排学生到益华华小就读,解决了这所华小未来数年学生来源的问题。
在维护华小信念背后,两名妙龄义工愿意放弃在繁华都市的生活,来到没有水电的岛上照顾学生,她们这种无私及牺牲的精神,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