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9/07/2017
【暖势力】让礼物与需要者配对.张清水夫妇乐当“祝福转运站”
作者: meewei

他俩的善行好像风,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吹送。温柔地、缓缓而无声的…………有人谈起他俩的善行曾说,他们经常“牵线”以促成好事。但这里说的“牵线”不是月老的红线。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他俩是延伸总电源到各类小电器的“延长电线”。

有想念书的孩子没法念书,他们张罗学校;有老人过世了没钱买棺木,他们到寿板店询问有否待赠的捐棺…………林林总总、大大小小。

行善对他俩而言,是件自然的事,询及何时开始投入助人工作?两人都答不上,笑言:“我们真不知道。这已是生命的一部份。”

示玛利雅之家原是儿童之家,目前却有5名无依、患病长者入住,因此急需搭建新的空间,安置长者。(图:星洲日报)

儿童之家付不起租金
牵线商人购屋安置孤儿

在国内,他们同样关注各弱势群体。瓜拉庇朥劳的“示玛利雅之家”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示玛利雅之家是个儿童之家,多年前他俩得知示玛利雅之家付不出租金极之窘迫,于是主动找上负责人彼得牧师,并在了解情况后,为示玛利雅之家解决燃眉之急。

寻空地为孤老建屋

“我们联系上一名相熟的善心商人,他愿意将那栋房子买下,让示玛利雅之家使用。”

廖晶娘说,示玛利雅之家虽是儿童之家,但因瓜拉庇朥没有老人院,因此不时有孤苦患病的老人家找上门。

“现在有5个老人家住在该处,彼得牧师觉得老人家与儿童共住一处不太合适。因此需要在屋旁的空地另建一个适合的空间安置老人家。”

“前往投靠的其中一名老人是癌症末期患者,没人照顾。”

瓜拉庇朥是个小地方,要筹款并不容易,于是我们正帮助彼得牧师,在雪隆一带筹款。张清水说。

其实,这之前已有善心人在该处动工搭建小木屋,但却因经费不足而停工。目前只能被迫等待新的善款或建筑业人士愿意义务接手搭建工作。

剩余礼物捐慈善二手店

张清水(69岁)和妻子廖晶娘(68岁),两人都将步进古稀之年,但依然活力充沛,行善的脚步遍布国内外。

退休前,张清水是媒体人,廖晶娘则在银行从事公关与广告工作。两人都像上帝安插在人间的圣诞老人一样,将来自上帝的礼物,分派给有需要的人。

但他们跟圣诞老人不同的是,他们不只出现在圣诞节,也不是遥远流传的故事主人翁,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的善行没有季节性,每天都是散播恩典的好时节。

“一般上都不买新的,都是别人给出来,我们再给别人。”

这对圣诞老人的礼物虽不是簇新的,但对于一些人而言,却是如获至宝般宝贝。

“我们说那是‘上帝那里来的礼物’(giftfrom God)有人不想要一些东西,有人需要一些东西,而我们所做的,只是将‘礼物’和有需要的人配对。”

多出来的礼物,他们就捐给一家慈善二手店————Bless Shop,成了Bless Shop2005年开业至今的二手货品供应户。

捐赠者主动致电要求“牵线”

多年来,他俩最常做的事,就是收到欲捐出物品者电话,然后在脑海中搜寻所接触过的弱势群体中,哪个有相关需要,接着将两者串联起来,促成一桩美事。

数十年如一日,很多不认识的人都会找上他们。廖晶娘说:“房屋仲介卖出房子,但客人不要二手房的旧家具,就会打电话给我,问我要不要?”

“我问,你怎会找上我?对方说了个名字,但那人其实我也不认识。”

于是二手房售出,捐出了旧家具;美容学院翻新,捐出了椅子…………他们则多年来不间断地将“礼物”转手,俨然成了个“祝福转运站”。

“我们很少要求捐款,但有时一些知道我们的人,会主动给我们钱,说‘看谁需要,你就给他们吧’。”

驻加里曼丹3年
教乡区学生谋生能力

除了是流动的“祝福转运站”,张清水和廖晶娘这10年来也是普传会(World Outreach)的项目伙伴,2010年他俩曾在普传会的一个项目下,被派往印尼加里曼丹3年,支援一所名为“Mt Hope”的学习中心。

那是一所集合学前、中小学教育的学习中心,位处偏远村庄。那3年他俩身兼数职,教英文、烘焙、务农…………等。

确实,教育不只是课本上的知识,谋生能力对贫困社群而言,更是当务之急。

目前该中心有495名学生(150名住宿生)。他俩如今虽已回马,但每年仍前往一二次,了解中心的状况与需要。

比如现在,学习中心原本木质建筑遭白蚁侵蚀而需耗资整修,另外也在筹款(3万4000令吉)以扩建一栋水泥建筑供小学部使用,他俩都协助筹款。

赴缅越教穷人种蘑菇

除了印尼,他们也到缅甸、越南等国家,安排各种训练、教导的项目,如种蘑菇、干净水源计划等,以协助不同国家的贫困人民。

“其实不是我做所有的事,我只是了解了不同群体的需要后,去接触不同的专业人士,安排他们到有需要的地方提供援助。”张清水说。

其实就好像他们将实体的礼物,交到有需要的人手中一样,他们也衔接专业人才到有需要的社区,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改变。

办义卖筹钱
为外劳义诊开学习班

另外,双溪毛糯的缅甸外劳也是其中一群备受祝福的群体。张清水和廖晶娘一次偶然到双溪毛糯,发现那里聚居了很多外劳,后来对双溪毛糯熟悉的朋友告诉他们,那里的缅甸籍外劳很需要帮助。

于是他们前往该处的缅甸外劳社区了解情况后,举办了场义卖,以一两块钱卖出二手小商品,筹到的钱,用以组织义诊、学习班…………等。

“我们联系了数名医生,一个月到该处义诊一次,还组织了英文班、电脑班。”

待义诊和义工团队的组织成熟,能自行运行后,他们就放手让义工们接手,持续做下去。

“我们一般不会在同一个位置太久,不然就无暇做其他事。”

是的,他们就像搭桥的工程师,成功搭建并确保桥梁能投入服务后,就转移到别的地方,预备搭更多、更多的桥。

张清水:助人很开心
累也不停当“转运站”

累吗?想过退下来吗?

“其实怎么停?大家都会一直联系我们,难道不帮忙吗?”张清水说。

“像我们以前住排屋现在住公寓,原本想说不能继续了,但后来还是照常。就带着大家捐的东西,搭电梯搬回去。”

“当你可以给没有食物的人食物,你会觉得很开心。”

廖晶娘说,有一次我跟母亲在一起,那时我拿着很多面包,很重。母亲当时问,为什么要做这些事?

“我说,你记得吗?以前我们村来了一家贫困住户,你去要求到一小片土地给这家人建房子。不止如此,那时候你还骑脚车一趟又一趟来回搬运建材,帮他们建房子。”

她说,其实那是一家面包店当天剩下的面包。平时面包店都将卖不完的面包派给富都一带的街友,但一旦遇上雨天,街友们减少出没,就会将派不出的面包交给我,我就将面包收在冰箱,之后再翻烤,拿去送人。

受母亲影响乐于助人

廖晶娘来自大家庭,11个兄弟姐妹中她是老么。自小她身穿的都是兄姐的衣物,即便过年也没买新衣,但家里的衣服还是很多,因此都会送给需要的人。

母亲乐于助人的性格,和童年生活的经历,或许就是将廖晶娘推上成为“祝福转运站”的原因。

教友想捐钱助人
“廖晶娘知道谁有需要”

询及助人的满足感。廖晶娘说,不久前她约见一名巴基斯坦籍的牧师,并将200令吉交给他。那笔钱是一个教友交给她的。他想捐出1000令吉助人,就问教会的友人,知否谁有特别需要吗?

教友说,交给廖晶娘吧!她知道谁有需要。

后来这名巴基斯坦牧师说,他两星期前被偷了要用来交租金的200令吉,正为此着急,而廖晶娘此时就给了他200令吉,不多不少。

“这样的事情,令我很高兴。”她又当了一回祝福的传送者。

朋友口耳相传
捐款买客货车

张清水说,在加里曼丹时也有类似经历。那时中心客货车已陈旧到无法使用,后来一名由古晋到访的友人,捐出了14万5000令吉买了一辆客货车供中心使用。

“我们不曾公开要求捐款,一开始也不知道是这朋友捐的,后来才在另一朋友口中得知。”

好人与好事的碰撞,所迸发的人性光辉,是最原始的美好。一次又一次“施与受”的祝福,也成了他俩继续往前走的动力。

年杪赴澳洲援助独居老人

过去数年,廖晶娘也担任大马基督教女青年会(YMCA)主席。该组织主要协助大马女性接受技职培训,并在完成培训后连接职场。每年约有百名大马女性入学,课程内容包括幼教、裁缝、烘焙、美容美发,而所有学员都接受英文教育,以加强投入社会的竞争力。

但廖晶娘受访当天,刚卸下了主席一职,因他俩决定年尾到澳洲去。那是他们和普传会合作的另一项目。不同的是,这次援助的对象不是孩子,而是澳洲某个村落贫困独居的老人家。

“之前曾在澳洲参与当地关心长者的义工,所以会有这样的决定。

他俩在冷漠、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现代社会中,建立了强大的祝福网络,得以连接各类不同的“施与受”。他们的爱与行动,也成了融化人心的催化剂,让大家因着他们也更懂得打破冷漠,伸出温暖的双手。

欢迎你当“祝福转运站”

有意协助Mt Hope学习中心增建校舍者,请登录mount-hope.org查询更多详情。有意捐款或接手示玛利雅之家小木屋搭建工作者,请拨电016-9025050联系彼得牧师。

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成为下一个“祝福转运站”。

除了在Mt Hope的那三年,张清水和廖晶娘(左四)也会不定时组织义工团队,带上物资到加里曼丹给孩子们送暖。(图:星洲日报)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