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6/07/2017
文物修复·还原历史原味
作者: niki

文物保护馆员是文物的医生,他们为文物把脉、诊断、开处方,最后施工。在他们的巧手下,一把把生锈的剑恢复光泽、一个个破裂的碗盘粘接起来、一件件损坏纺织品的缺口缝起来。这些损坏的文物得以延续生命,重见曙光,向众人叙说它们见证过的岁月故事。

博物院内的文物承载着历史记忆,它是一种文化的传播,而不仅仅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

并非每件历史文物都可永垂不朽的保存下来,它在受温湿度高低变化的影响下,会产生化学性的变质或物理性的劣化。比如说,强光和紫外光会加快文物光化学的变化,纸张变色、褪色、纺织品纤维脆化等。此外,霉菌、蛀虫、白蚁等有害物质与害虫的生长也会缩短文物的寿命。

国家博物院局底层设有文物保护单位,并分为5个小组,即纺织品、有机文物、无机文物、预防以及研究组和科学分析。虽然纺织品隶属有机物,但是基于馆藏纺织品数量太多,所以也列为一个单位。

尽管有分工,但这些文物保护馆员一人身兼多职,他们既是铁匠、木匠、漆工,也是裁缝、雕刻师、调色师,集各种手艺于一身。

文物保护馆员妮玛拉说,历史文物保护在大马非常冷门,为了确保后续有人,每个人都必须学习所有修复及保护的工作,否则其中一人离职,这门修复手艺就无人继承下去。

国家博物院局设有文物保护单位,并分为5个小组,即纺织品、有机文物、无机文物、预防以及研究组和科学分析。(图:星洲日报)
不同的金属有不同的防锈蜡,诺丽雅娜每次清理刀械,先沾上一点防锈蜡在刀锋上,等二三天再观察是否合适。(图:星洲日报)
修补陶瓷文物宛如在拼图,一定要找齐每个大小碎片,才能拼贴起来。(图:星洲日报)

做不回一模一样,只能抑止

妮玛拉是纺织组组长,她正在修复一条朱红色的彩虹染织布(Kain Pelangi)。这种源自于印尼苏门答腊岛的纺织品,是以扎染方式染出色彩斑斓的图案。

彩虹染织布平铺在白色无酸纸上,布破了几个小洞。纺织品会在温度、环境、微生物影响下自行分解,她用丝线慢慢地衔接这些缺口。

“修复文物不是做回一模一样的,这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到的只是抑止这些小洞分解太快,让它可以保存更久。”

妮玛拉也提到,我国在文物修复方面技术尚未纯熟,除了缺乏专业指导,也很难找到材料。就以她手上的丝线来说,这是从国外订回来的,一小包千余令吉。

以东南亚国家来说,新加坡非常注重文物修复,政府也愿意投入资金,致力提升文物修复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大马文物修复相当冷门,人才匮乏,而最大的挑战是,大部份修复文物的材料都需要向国外订购,价格不菲。

对待文物,抱持敬畏的心

有机文物是纸制品、牙雕、书画、竹木制品等,负责有机文物的组长法依兹毕业自美术学院,他的小组刚刚收到两把来自砂拉越乌鲁族的传统乐器萨佩琴。这两把木制乐器的表面分别以四脚蛇皮和蟒蛇皮包裹着。

其中一把萨佩琴的蟒蛇皮已剥落残破。法依兹解释说,这可能是稚龄的蛇皮比较容易分解。此外,蛇皮越放越干,弹性、韧性等性质就越来越差。

询及如何修复脱落的蛇皮,他说,一般的作法是把剥落的脆皮黏回去,如果可以的话,则是找最相似的取代,比如说新的蛇皮。接着再用刷子,轻轻地扫走乐器上的灰尘,最后涂上一层护木油。

博物院文物保护馆员的工作量相当大,在国家博物院局管辖下,尚有22间各类博物院遍布在其他州属。除了指导其他州属的馆员如何保护文物,他们也会定期拜访外州博物院,协助检查、维护与修复文物、在文物展出前或是收藏前记录文物的最新状况、监控展览厅的环境、提供文物保护意见给私立机构或个人馆藏。

尽管得应付繁琐的工作量,但法依兹和其他馆员抱着敬畏的心对待每一件文物。他说,有些文物有特别的禁忌,比如说,上次博物院举行刀械展览,其中一把刀械在借来时,收藏者说此把剑不能被女性触碰,因此从交接、检查到鉴定修复,都是由男馆员包办。

国家博物院局有不少“三寸金莲”的收藏品,馆员特制支撑文物的盒子,加强保护,让它可保留更久。(图:星洲日报)
国家博物院局有不少“三寸金莲”的收藏品,馆员特制支撑文物的盒子,加强保护,让它可保留更久。(图:星洲日报)
莫哈末沙希用刷子轻轻地扫走乐器上的灰尘,然后涂上一层护木油,加强木质的防水及防污能力。(图:星洲日报)

看似简单,却极需耐心

在另一个无机文物的小组,一名馆员正在修复一个水果图案的盘子。这些修复技艺都是去国外取经的。妮玛拉指出,国际文化资产维护及修复研究中心(ICCROM)、东南亚区域中心考古和美术(SPAFA)、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都会举办文物修复工作坊,集理论和实践,培训参与者为不同的文物及艺术品抚平时间所带来的伤痕。

在文物修复的路上,除了耐心,还是耐心。就以这名馆员正修复的水果图案盘子为例,这个盘子分裂成数块,虽然可依据图案拼起来,但一旦粘的位置不准确,会影响整体形状,需要拆下重新粘过。

法依兹指出,文物修复所使用的粘合剂与一般常见的不同,这种粘合剂是可逆的,一旦粘的位置不合适,在不影响文物外观的情况下可拆卸。

他说,修补陶瓷文物宛如在拼图,器物碎成一片片,一定要找齐每个大小碎片,拼贴起来,那些太零散的碎块是最伤脑筋的。

法依兹补充,有些陶瓷文物碎片不全,馆员会复制有关的缺片。

“如果图案是重复性的,那么则会临摹有关的图案;如果那些图案并非重复性的,那么则让它留白,残缺也是另一种美。”

至于补色工作,必须遵循‘修旧如旧’,他说,这些工作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却耗费很长时间。就以补色为例,不是颜料买来就可以补上,而是要做几遍颜色,直到颜色和原来的统一或相近。

阿菲法利用丝线慢慢地衔接彩虹布上自行分解的缺口,防止缺口越来越大。(图:星洲日报)

不是所有文物都能修复

妮玛拉指出,文物保护馆员每6个月会检查博物院的文物状况,确保室温保持23至25度、清理灰尘、避免光线影响纺织品褪色等。

她说,不是所有文物都可以修复的,一旦过于脆、陈旧,或是被评估为一旦修复,可能造成更大的破坏,那么只能从避免更大的损坏着手,包括制作支撑文物的器具、加强保护文物、控制储存库的气温等。

金属物如刀、剑在有氧及潮湿的环境中,容易被氧化,产生不同程度的锈。文物保护馆员诺丽雅娜手上握着一把套上印着“久武长运”的日本武士刀,她正在清除刀套和刀上的锈斑。

她解释,不同的金属有不同的防锈蜡。每次清理刀械,她先沾上一点防锈蜡在刀锋上,等二三天再观察是否合适。如果合适,则继续擦拭,清除锈斑;倘若不合适,则试用其他的防锈蜡。

无机类文物,如陶瓷玻璃、金属制品等不易损坏,只需要定期清尘、除锈斑,就可焕然一新。

妮玛拉:我国的文物修复技术尚未纯熟,除了缺乏专业的指导,也很难找到材料。(图:星洲日报)

户外文物,更易更快损毁

法依兹说,相较于置放在博物院内的文物,那些露天摆放的文物因常期曝露在日晒雨淋,又快又易变质,损毁程度更大。

由于资金有限,他们每年只会安排一二项大型的户外维修与修复文物。他叙说较早前曾动员到浮罗交怡维修首相珍藏馆外的船只。

他补充,户外修复文物,仿佛在和天气赛跑,一下雨就无法继续工作。天气晴朗是最佳维修的气候,不过他们得在烈阳下开工,大家分工合作,在不影响文物的外观下,淘汰那些腐烂的木块,换上新的木块,最后髹漆完工。

要如何修复残体,保留历史留下来的风貌,这是非常考验手工与审美的。法依兹犹记得有次在森美兰州芦骨博物院发生的小插曲,当地的员工不了解文物维修的程序,原本只是要粉刷大炮台,但员工却把大炮也一并粉刷成黑漆漆的。

基于不能随意更改文物颜色,因此法依兹和伙伴远赴那里,清洗大炮的漆色,让它恢复原色。

每一件文物都是独特的,其痕迹都说明了它所经历的故事,因此修复文物不能随心所好,必须根据历史脉络。

这也是该工作的另一个挑战,在缺乏资源与历史底蕴不足的情况下,妮玛拉、法依兹等一班文物保护的馆员,仍然克尽本份,默默地守护文物,以冀延长文物的寿命,让更多人有机会看见这些历史留下来的珍贵遗产。

更多内容,请点击:

【文物修复·还原历史原味】

【古物修复师·巧手修补·重拾古物生命】

【古物只是修复,补得太好就失去原味】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