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马来西亚独立60年,以及ntv7 19周年,ntv7特别打造以50年代为故事背景的年代剧《妈姐》,剧中时代背景发生在马来亚独立时期,反映了当年各民族共同生活的情景,剧情描述当年华人从中国到马来亚谋生和扎根的故事。
拍摄《妈姐》前,制作公司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面对许多困难,包括已无法在马来西亚找到妈姐,因此唯有透过年长者的回忆来描述妈姐的生活与精神,并且加上从有关妈姐的书籍、电影中,寻找昔日妈姐的种种面貌。
新传媒区域制作(大马)副总裁杨锡彬说:“红头兵、华工和妈姐在五六十年代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面貌,选妈姐作台庆剧题材,因为故事性丰富,妈姐本身的精神所在是一个看点。”
早年来南洋的无论是妈姐还是华工,他们坚毅的精神都值得现代人去感谢与学习,因为他们在那个时代为社会贡献过。妈姐在那个时代是坚毅的代表人物,他们想回到那个时代,透过剧中4个妈姐的一生机遇来讲述这个故事,启发这代人的坚毅精神表现。
杨锡彬说:“妈姐梳起不嫁的原因,是活在现时代的人难以理解、无法理解的决定,现时代的人难免会认为旧时代的家庭女佣梳起不嫁,牺牲幸福的观念是愚昧,甚至认为她们的思想过于迂腐、保守。”他制作这部年代剧的原因,是希望观众可以四代同堂,一起通过剧情回忆当年先辈漂洋过海在异乡建立家园的精神,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与了解她们,让妈姐坚毅的精神得以世代传承。
这部电视剧呈现妈姐自60年前,从中国漂洋到南洋谋生的故事。“选择妈姐为题材,因为环绕在家庭帮佣的故事比较多。我早期在新加坡制作过关于妈姐的纪录片,如在新加坡电视节目《星期二特写》中拍过李光耀和陈嘉庚家中的妈姐故事。然而如今已不见妈姐存在。”
制作电视剧时,他们搜集了相关历史资料和参考过书籍,比如思静写的《我是妈姐的养女》,电影方面最值得考究的是《金兰姐妹》,还有香港纪录片《时光》,都记载了妈姐的故事。制作过程中,他们也进行口述历史,透过来自怡保和马六甲年长者的童年回忆来叙述妈姐,了解后才把人物特质描写出来。
下南洋打工,将一生奉献
妈姐基本上都是来自广州顺德,有些因家境不好,所以来到南洋当帮佣养家糊口。她们爱干净,做起家务事井然有序,在南洋居住的房子被称为“姑婆屋”。她们都是刻苦耐劳的一群,常常牺牲自己完成整个家的使命,并且终其一生将自己的生命贡献给主人家。她们把挣得的钱都寄回家乡给家人,或建寺庙、盖学校。她们的命运全凭遇上好或坏的主人家而定。
妈姐分成两群,一群是“买清守”,即找一个已死去的男人作结婚对象,她会为已死去的丈夫买水和守孝,如同寡妇一样,但不必履行妻子的责任。另一群是“买门口”,即与男性举行婚礼,但婚礼后不洞房即返回娘家,并出钱替名义上的丈夫买妾,夫家有婚丧之事,仍要以妻子身份出面帮忙。当时社会迷信的风气认为未婚女子死后魂魄无依,将沦为孤魂野鬼,“买清守”和“买门口”是为了死后灵位可安放在男家让后人供奉。此外妈姐会收徒弟或领养小孩,目的是为了晚年生活有人陪伴,以及有人继承遗产。
随着社会走向民主制度,当年封建的思想已被淘汰、唾弃。制作这部电视剧的重点,是要让大家看见有一小部份人祖先的历史背景,以及祖先在那时代下的生存精神,让人们理解先辈在生存困难的环境下,加上传统思维,而做了梳起不嫁,以及效忠于主家的决定。
杨锡彬并不担心马来西亚的观众会对妈姐难以产生共鸣,根据多年来制作年代剧的了解,他发现观众喜欢追看有历史背景、故事的电视剧。思想经过年代的洗礼会产生矛盾与冲突,但观众除了批判、谩骂与哀叹之外,其实还可以引导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与理解,这就是电视剧有趣的地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