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上学这些年,买过好几个书包,都是拖拉式的,主要是保护脊椎骨不发育成S型。我是“书包放手型”妈妈,三年级后就不检查小朋友的书包和功课,阿哥小学时代不用检查,因为他有一套“功课哲学”,检查了他不做你又奈他何?现在阿妹不必检查,是因为她是“逢功课必主动完成型”,不必费心。
那日考试周,阿妹突然说要带小书包,我没心肝的说哎呀,家里没小书包,拖大书包去。结果放学,阿妹不高兴:“马麻,真的不能再带大书包了,现在是非常时期,官员要来学校秤书包,老师说带重书包的人,名字都要记录在buku kawalan。”
哇!秤书包?求学路上走这么多年,第一次听到书包被摆成主角!
这是怎么一回事呀?原来事情都闹大成新闻了──家长投诉书包过重,校方违规给学生买过多作业簿(涉及抽佣金嫌疑)。老师则指家长也有责任,很多学生根本没收拾书包,什么都往里头塞;学生说我们也是迫不得已漏掉要被罚,另外放学后得去安亲班,还有安亲班的功课,不带大书包是要我们怎样?
无辜的书包于是成为火药味重的枪靶,社交媒体讨伐声哗然,突然多了很多语言尖锐的评论家,老师们教学士气更是深受打击变得很低落。我心中纳闷:华小教育议题这么多,讨伐书包会不会划错了重点?
讨论的方向好像偏离了
为什么我们的讨论不是在更进一步扩大华小生表达的空间跟勇气、更加培育思维的创新和国际视野的开拓、更善用科技让学习主权交回孩子手上、更多的允许多元潜能的每个孩子能够在校园内找到自己的舞台、更用欣赏与鼓励取代权威与打骂…………为什么竟然是书包?
而且亲师沟通的墙愈筑愈高,互不退让,目的是什么?我们大人在说话时有没有退一步想?(很多学生会说:都是那个告上教育部的家长,“害”我们不能带大书包,这论调哪里来?)互不相让的指责和负面的情绪在校园内滋长,真的会让我们更接近教改的教育目标吗?能让孩子开心上学吗?学校如果成为战场,谁遭殃?
我们家谈书包议题,结论是三方都有错──有些学校作业簿真的胡乱买、有些家长真的胡乱说、有些学生真的胡乱塞。阿哥说还是中学好,我们学校就有付费locker(抽屉),不想带重书包租借个抽屉就解决。
我说是啊国际学校好像就没书包过重问题,我朋友女儿今年5岁就要进国际学校读year one了,你弟弟还有一年幼儿园,经济条件就是不一样,赢在起跑点,带什么书包都可以!阿哥问:然后?我说:“虽然谁先到终点还说不定啦,就是…………”
阿哥很定:“你先告诉我哪里是终点?”我说:“eeeh,死亡是终点吗?”阿哥笑:“哈哈这样啊,我马上跳海不就赢了?”那,那终点何在?阿哥:“我认为是人生的境界。人生的境界能去到多高,那里才算终点,每个人自己决定,起跑点不重要,因为根本不是一场比赛!”
是啊,我们可以拼搏可以追求理想,但人生不是比赛,没有战场,我们以为的比赛和战场都是内心强不强大,修为能力够不够的一种投射而已!当我们看见战场那一刻,已经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