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9/08/2017
張鐵志‧职人魂的复兴
作者: bslim

传统工匠精神或对技艺的重视又回来了。

最近一本由纽约市立大学社会学者所着的新书《技艺的大师:新都会经济中的旧工作》(Masters of Craft:Old Jobsin the New Urban Economy)提出,越来越多年轻人放弃稳定高薪的工作,去追求一些和劳动有关的“技艺”:例如理发师丶调酒师,咖啡师丶木匠丶或精酿啤酒师。这些工作在以前不是高薪,社会地位也不高,现在却是相反:这些工作的杰出者不但收入高,而且被认为是很酷的工作,甚至是性感的。

这个逆转有更深层的社会和文化原因。该书认为,近几十年出现一批新的“文化杂食者”取代了过去专业型的鉴赏家,这些文化杂食者主要是在知识经济产业或创意文化工作,但不像过去具有文化品味的人属於经济的上层人士,他们是相对比较不具有阶级偏见的:他们可能听嘻哈音乐,热爱精酿啤酒,喜欢前卫和地下文化。换言之,在这个时代文化品味更民主化了,这些消费群体让新世代的技艺大师得以被重视。

另一个关键是,这个新的技艺文化是关於“真诚性”(authenticity)。

相对於数位时代的虚拟性,或者许多工作只是让人黏在电脑前,技艺性工作让人感觉更实在和“真实”(real),可以说这些工作包括心灵和肉体的劳动。

甚至,这些技艺工作具有一种表演性:他们(如调酒师或理发师)直接与人互动,并且可让人直接欣赏。

在这个後工业经济时代,这些新的技艺人或者所谓职人,成为新的文化创造者,新的品味提供者(taste maker)。

该书没有提及的另一个背景是,这也是一种对数位时代的逆袭,原本人们以为网路世界将冲垮一切,改变一切游戏规则。但是,世界虽的确被改变,“数位”并没有全面取代“类比”,黑胶的销量在许多地方超过了数位音乐,连唱片行都开始复兴;网路新阅读虽已成为大主流,但优质的印刷杂志仍然存在,且更多不同取向的新杂志也不断冒出;电商虽深植於我们的消费生活,但实体店的体验经济也更被重视,连Amazon都开书店丶开超市;虽然人们越来越多利用数位科技远距工作,但是最先进的科技公司却是更努力让办公环境变得创意有活力。因此,这个新时代对於劳动性技艺的重视,也是对於看似不可逆数位虚拟生活的反扑。

在台湾,也看到这种追求技艺的职人精神的出现,不论是该书讨论的都会青年世代被视为潮的技艺,其他较传统的丶地方性的老师傅工艺也都越来越被看见。

除了全球趋势外,当然还有台湾自身的脉络。如果在西方是新的“文化杂食者”群体的浮现,在台湾,则是新世代的“後物质主义”转向,亦即许多人不是选择被视为主流的稳定赚钱工作,而是致力於一门技艺,或一个志业。此外,面对中国的巨大资金与市场丶快速与狼性,台湾文化的重要特质就是发扬这种慢与精致,执着与坚持的精神,并将其转化更深刻的能量,创造出台湾特色的文化产业。

正如一位云林北港制作哨角的91岁老师傅魏幼谦在最近一部《匠人魂》短片中所说:“我这是纯手工的,现在大陆白铁都是机器在做的,机器做的不好吹。大甲妈祖庙跟我订做60支,我要拿你的钱,就要一年以上才能交货。真正要做就要做最好的。”

这就是我们的职人精神。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