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上,B2B电商平台义乌购的大广告牌特别显眼,才知几个月前,这个将义乌小商品市场与大马市场连接的数字平台正式进驻大 马。从此,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商品可直接到达马来西亚消费者的手中,当然这应该会是双向的,来自马来西亚的丰富商品也有了进入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基础。
虽说义乌承载着“一带一路”拓路的先行者、 实践者等头衔,但是义乌的国际化道路却远远早于 “一带一路”构想的开始。
义乌这座城市是中国浙江省的一座县级市,只 有200万人口的义乌着实是一座小城市中的小城市。但是这座小小的城市却承载着大大的梦想,这个梦 想不止成真,而且还飞向了国际。义乌被联合国、 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定义为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和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作为建立在市场上的城市,通过无数个小商品的交易,义乌发展成中国乃至世界上的经济强市。
这看起来是偶然,却着实是必然。这要从浙江人聪明的经商头脑说起,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 农业还是主业,义乌的农民却弃农经商变身小商小贩,走南闯北走街串巷,以红糖、草纸等低廉物品,换取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回家后再把换来的鸡毛当作农田的肥料,或制成掸子卖给供销社, 牙膏皮等则卖给废品回收站,继而获取微薄的利润。
虽说利润很少,浙江人凭借肯吃苦的精神,以小积大,慢慢营造了一种小本经济的氛围。小商小贩们通过长途贩卖或摆地摊做起了贩卖日用小商品 的生意,几百个经营小商品的地摊便组成了中国第 一代小商品市场。
套用薄利多销的营销方式,利用商品集聚的规模效应,小商品市场渐渐壮大发展起来,并且商品行业也渐渐齐全。但是,只做小商品的交易还远远不够,没有小商品制造业的供养,交易便只能局限在此。因此,从小规模的家庭工厂开始,小商品市场的货源便来自于本地的工业生产。
无论服务业还是工业都需要依托于良好的货物运输设施,因此,围绕着小商品市场,义乌建立了完善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以及连接其他地方的交通运输线路,促进了义乌市场商品的集聚和辐射。
面对全球经济危机以及实体经济的衰落,著名的义乌小商品城也开始刻上了“电子商务”的符号,义乌的青岩刘村因极高的电子商务营业额被冠上“中国淘宝第一村”的称号。通过不起眼的小作坊企业,大批年轻人热火朝天地加入了创业的行列。紧接着,义乌建立了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官方网络平台“义乌购”,规范和整合了义乌线上的电子商务交易。
义乌小商品市场不断更新换代并扩大规模,当 国内市场已经不能再消化其产出,义乌开始了驶向国际化的道路。义乌的国际化与中国对外政策是一 致的,首先做到的是吸引国外商人来义乌。义乌为 外国商人营造了一个方便的经商环境,不止在义乌做生意的外国人的比例高,暂住在义乌的外国人也将义乌推上了中国几大移民城市的排行榜。义乌每年开展的大大小小的国际商品博览会吸引了全球各 个国家与地区的企业与商人。
为了将商品更快更方便地推向国际,通过搭上数字经济的快车,义乌开始了继引进来之后又走出去的国际化道路,趁着“一带一路”的契机,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与地区的数字贸易。
义乌从一开始的“鸡毛换糖”走向最终的“国际贸易”,虽说与每个个体的努力奋斗脱不开关 系,但政府的角色也不容忽视。义乌政府看到了小 商品市场将老百姓的生存条件改善,并带动了整个 城市的经济发展,义乌政府为小商品市场做了极大 的政策与制度的支持,这也是义乌市场能持续繁荣 的关键性骨架。
但是,在国际与国内的大背景下,国际经济需求疲软,国际贸易逐年下滑,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优势不在,使得以贸易为生存方式和以廉价劳动力取胜的小商品市场难以生存。唯一的出路便是走入中国供给侧改革的行列,才能脱离瓶颈。市政府已经通过降低企业成本、强化企业品牌意识、推动企业技术等政策来推动义乌的中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希望义乌会在市政府的带领下,破茧成蝶, 飞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