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凡庆典、校园演出,扯铃表演总以绚丽的服装,搭配利落动作和轻快音乐登场。表演者一个高空抛铃,又唰唰唰挥动两支扯铃棍跳绳几圈,再稳稳接住铃,掌声与欢呼声不绝。扯铃也是许多华小、中学的课外活动。课余时间年轻学子在雨盖球场上挥动手臂,舞动七彩的铃,有时还要腾跃、翻滚,几乎用上全身肢体。
7月8日在白沙罗再也的Atria购物广场举办的扯铃大赛,超过150名个人和团体参赛者同场竞技。底层大厅围起一个四方形,让参赛者在当中大显身手。澎湃的背景音乐下,参赛者穿着类似武术表演的服饰,表现出扯铃给人的一般印象,富有传统中华色彩。也有参赛者穿着类似韵律操服饰,随轻音乐边舞动身体边扯铃,扯铃也可以很轻柔。还有参赛者穿着轻便,搭配轻快音乐扯铃,一副自得其乐。扯铃虽是历史悠久的玩意,但玩法多变,经得起时代更迭。
扯铃可追溯至隋唐时代,名称多变,包括空钟、空筝、风葫芦等,现在在中国多称“空竹”。
在大中华地区,台湾和马来西亚是扯铃最为普及的区域。扯铃约在18、19世纪传到西方去,英国人将之命名为“Diabolo”,形容为“两根棍上的精灵”。放眼国际,现今西方国家的玩家也不少,而且玩得更出神入化。欧美不说,远至中南美洲的巴西、智利,或是非洲南非都有扯铃爱好者,欧洲法国更是高手如云。
在我国可谓大部份人都见识过扯铃,但其实,扯铃运动在马来西亚只有约20年之久。“20年前,也就是1997年,我们拿着扯铃去学校,没有人懂这是什么,连校长都不懂。”与扯铃为伍21年的郑钦升解释,“马来西亚扯铃之父”冯亚平于1994年在台湾接触扯铃运动后,决定带回马来西亚,发扬这项传统中华文化运动。当时是吉隆坡循人中学教师的冯亚平,趁假日往来南北,把扯铃带到槟城、柔佛。不幸的是,他在1997年罹癌,并于1998年6月30日病逝。亲友都认为,他为扯铃牺牲了健康。
虽然冯亚平在世时推广扯铃的时间只有短短数年,但他视推广扯铃为使命,在离世前声声嘱咐哥哥冯开东继续推广这项传统文化。1996年开始向冯亚平学习扯铃的郑钦升,算是本地扯铃界第二代接班人。除了开办铃域工作室,郑钦升也身兼吉隆坡扯铃协会会长和雪兰莪州扯铃协会秘书。他已接过恩师的使命,带着一班年轻教练继续在各个学校教学,甚至踏足中国,想把扯铃带回中国去。
趣玩扯铃
扯铃器材简单,包括两根棍、一条线、一支铃。扯铃所使用的线是尼龙线,依据玩家适合的长度裁剪。铃分有塑料和橡胶制造,质地较软又轻巧,就算练习时不小心被敲中,也不会造成严重伤害。一般初学者使用的一套器材只需60令吉,铃较轻,容易控制。进阶版用来表演或比赛的铃较硬也较重,玩起招式来更稳定,一套90令吉起跳。若要使用更好的扯铃棍,价钱又再往上调。
郑钦升建议,小学二年级的小朋友就可以开始学习扯铃了。一般学习扯铃约3个月,就能掌握基本动作,参与演出。若要参赛与其他选手竞技,可至少练上1年。以郑钦升的教学模式为例,扯铃有8个基本招式,分别是:蚂蚁上树、金鸡上架、脚绕、抛铃、金蝉脱壳、蜘蛛结网、仰观星斗和抬头望月。
不过他强调,扯铃易学难精,虽然可以很快掌握基本招式,但进阶较慢。“以前可能1个小时可以练几个动作,但慢慢会发现1个小时只能练一个动作,或者1天只能练成功一个动作。”他再举例,能一次扯3个铃的玩家,可能得练上1至2年才能掌握。
扯铃是个人、团体皆宜的运动。对个人而言,学习扯铃可以训练敏捷度、肢体柔软度、个人创意和左右脑开发。练习扯铃时,左右手做不同动作,其实是在刺激左右脑;而呈献不同招式,像是双手绕头、跳跃等,都在协助肢体伸展。
团体扯铃的一般阵势是8人。当然人数并不限制,在中国也曾经有千人集体扯铃的健康操活动。郑钦升鼓励有经验的学员,尤其是中学生在编排阵型时加入自己的想法,发挥创意。他自豪地说,2009年他们到台湾参加扯铃比赛,一举囊括团体赛冠军和个人赛前三甲,因为本地学员敢于设计自己的参赛内容,展现个人风格。
校园是推广扯铃的最佳地点
询及本地成人学习扯铃的风气如何,郑钦升直言:“少!”他笑说:“我们去中国,教的很多是阿嬷阿伯级的,他们听说扯铃对颈椎炎或肩椎炎好就来学了。”
他解释,面对肩椎或颈椎炎的人可能长时间对着电脑,维持同一个动作,变成职业病。玩扯铃时双手一直运动,能帮患者伸展双手,减缓症状。
而在马来西亚,玩扯铃的大部份还是小朋友和青少年。“在雪隆一带,90%的华小和独中学生都有扯铃运动。”他认为,校园是推广扯铃的最佳地点,本地家长都蛮鼓励孩子来学扯铃,很多学生从小学一直学到中学。作为教练,郑钦升注重学生的纪律,有些学生就算技术好也不获机会参加比赛,必须先矫正他们的态度。
“教学时,我们注重让学生在扯铃运动找到满足感、自尊心、尊重和掌声,他们就会花多点时间练习,寻求进步。”
欲知详情可联络雪兰莪州扯铃协会,电话:013-3911973、地址:28-C,Jalan Sireh,41050 Klang,Selangor。
扯铃的8个基本招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