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30/09/2017
弃置木料温火烤 ‧ 古老堆烧法制炭
作者: kychia

位于关丹柏马当巴达(Permatang Badak)板厂区一段私人空地处,是本地鲜为人知的制炭集中区,这里聚集一群采用古老的“堆烧法”制炭的工人,以邻近工厂丢弃的木柴烧制传统木炭维生。

进入这个空旷的土地上,可以看见许多以木屑及木糠覆盖着的大量柴堆,在温火烤制下不断冒着缕缕白烟,工序至少需耗时一个月,一旦烧制完成,这些火炭降温后就可以出售。

在这里而从事制炭的工人,大部份是印尼外劳或来自吉兰丹及登嘉楼的居民,他们许多都是当地锯木板厂的前员工,自从工厂停业或被解雇后,为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他们通过当地华裔居民处学习到“堆烧法”制炭。

阿希金:失业后投入制炭谋生

现年58岁的印尼男子莫哈末阿希金之前是板厂工人,失业后就投入制炭谋生,至今已超过3年了,这些制炭功夫都是源自华裔居民所教授和流传,这些一技之长虽然无法让他赚大钱,但已经足够让他一家获得温饱。

莫哈末阿希金说,这里用来制炭的木柴,都是来自邻近的板厂,板厂把处理木板后余下的残缺木板、木块等碎片,都会以罗里载送到空地邻近的地点丢弃。而他们则是联络上这些司机,以每车80令吉的代价购得。

“每一次开始堆烧法制炭前,我们需要排满大约10公吨的木柴堆,覆盖上工厂载来丢弃的木屑及木糠后,才能点火焚烧,并严格控制柴薪受热的温度、时间和氧气等炭化条件,而柴堆下面也要保留排气通道,让空气进入助燃,防止火苗熄灭。

“我们不能用过猛的火势,因为木柴将被烧成灰烬成不了炭,因此我们必须定时在燃烧的柴堆上洒水降温,当然,在这种结构下,即使天空下大雨,也不会影响柴堆的内部燃烧。”

他形容,由于板厂业务放缓,因此他们要收集到10公吨的木柴堆并不容易,通常需耗时一两个月,有时候行情再差,大约三个月才能收到足够的木柴开工。

莫哈末阿希金:“孩子并未继承堆烧法制炭的行业,只在市区超市打工,因为工钱比较好,也没那么辛苦。”(图:星洲日报)

主要客户为甘榜木屋居民

一旦开始制炭了,由于数量庞大,因此整个烧制过程需耗时20天或一个月,而且必须按时把烧好的木炭分批取出、降温、筛选、包装和出售。

“我们的木炭主要客户都是当地甘榜木屋区居民,大家的收入低、生活条件差,没有能力购买煤气,因此使用木炭烹饪比较经济,我们也有卖给杂货店。这些木炭都用尼龙袋子包装,每包重量约7至10公斤,价格一袋为12或13令吉而已。

“通常我们要把这些木炭卖完,也需耗时一两个月,因此当旧货清了之后,新的一批就开始烧制了。”

取出烧好的木炭后,工人洒水降温。(图:星洲日报)

制炭业者各烧各卖

为了长时间看管烧制过程,当地制炭业者有不少人干脆在工作地点搭起凉亭供休息。

“我们的家在另一处,这里只是我们工作的地点,而且都是个别进行的,谁也不会打扰谁,自己烧、自己卖,卖得多少就卖多少,只要能生存就够了,谈不上赚大钱。

“我们年纪比较老的,唯一谋生技能就只有这个。我的孩子长大了,但是并没有帮忙我,他们都在市区的超市里打工,薪金比较好,也没那么辛苦。”

未开始烧炭前,莫哈末阿希金需要耗时两、三个月时间收集和排列木柴,做好准备功夫。(图:星洲日报)

莫哈末阿希金向记者展示柴堆的通风口,如果没有这个设计,柴堆的火苗不但容易熄灭,甚至无法点燃。(图:星洲日报)

两名年轻女性工人在混合炭末与泥土,为新一批制炭过程做好准备。(图:星洲日报)

进入柏马当巴达制炭集中区,可以看到许多已经排列好的木柴堆,这些都是堆烧法制炭的重要原料。(图:星洲日报)

一名女制炭工人把烧好的木炭进行筛选,把完整的炭块包装出售。(图:星洲日报)

完成后的木炭进行简单的包装后,就能出售了。(图:星洲日报)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