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兰莪.八打灵再也1日讯)台湾作家陈芳明表示,虽然人生经历不足时无法感受到一些现代诗中的意象,但只要掌握关键字,就犹如找到钥匙孔,了解诗中奥妙。
他以著名诗人洛夫的《漂木》为例子指出,该作品是一本3000行的长诗作品,虽然作品很长,但只要找到关键字后,就能了解其实他是在表达流亡的心情。
“谈到流亡就与死亡接近,因为在故乡久了,就如在故乡已死亡,很多事都会被遗忘,所以在读这个作品时,就找到了‘流亡’及‘死亡’两个关键字,一下就明白诗中所要表达的意境。”
重温台湾文学作品
这场名为“台湾文学系列讲座之————陈芳明”的讲座分别在昨天和今天在马来亚大学文学院A讲堂主讲,带领读者重温1960年代的台湾文学作品。
在昨天的讲座上,陈芳明以张爱玲小说的现代主义及现代诗中的文化意象,来让读者了解现代及后代主义的典范追求。
这项活动是由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马大马来西亚华人研究中心、一个亚洲基金、马大中文系毕业生协会、台湾文化光点计划、驻马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和星洲日报联办。
“下游拦截法”助了解作品
陈芳明指出,人无论到任何年龄都能阅读,他会利用闲暇时间来阅读,尤其是临睡前,而如何去了解一个作者的作品,就是利用“下游拦截法”
他说,他不会满足在只读一本书,所以他都会阅读全集,但每次他遇到陌生的作家的作品时,就会以下游拦截法来阅读,即从最新的作品先读起,这样就会了解现在的他,过后才慢慢往之前的作品去阅读。
“如果我们从最早的作品先读起,就难以赶上新作品,而且无法感受作者的变化,反而从后追上,慢慢了解后,一有新作品,就能马上跟上。”
他也指出,张爱玲的文字炼金术非常高,对台湾的文学影响非常大,也渐渐让张腔小说及张腔散文在台湾浮现。
“我一直都认为文学并非素食,而是需要跨界交流才能有更好的共鸣,所以张爱玲虽然不是台湾人,他的文学却对台湾文学界有着很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