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过中秋少不了吃月饼,但旧时福州人中秋节吃的却是本土特色的鲤鱼饼。随着鲤鱼饼制作技艺的失传,这一习俗一度消失60多年。近年来,在传统文化热心人士和厂商的努力下,鲤鱼饼习俗带着新时代的印记,正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中秋节临近,在福州历史文化名街三坊七巷,一场鲤鱼饼现场制作活动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参与。鲤鱼饼是一对头尾相连的鲤鱼形状,鲤鱼饼中间还可以串上红绳,许多父母将鲤鱼饼挂在孩子的胸前,逗得孩子咯咯直笑。
“鲤鱼饼”有“鲤鱼跃龙门”之意,旧时的福州,每到中秋佳节,外公、外婆都会送外孙、外孙女“鲤鱼饼”,并将饼用红绳挂在孩子胸前,表达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但这一习俗在上世纪50年代逐渐消失。
从2010年起,在福州传统文化热心人士的推动下,一些传统糕点厂家开始尝试恢复鲤鱼饼技艺。鲤鱼饼的形状是做出来了,但是市场反响不太理想。
“重糖、重油是福州传统糕点的特点,不适合现代人的需求,因此我们花了两三年的时间研究消费者的口味,让鲤鱼饼好吃、好看又好玩。”福州百饼园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志鹏说。
为了改善口味,糕点厂除了使用红豆、绿豆、莲蓉等传统原料,还加入了黄油、乳酪粉等西式糕点原料;在外观上,百饼园还开发出健康美观的“五彩锦鲤”,各色“鲤鱼”色泽亮丽、栩栩如生。
在不断改进制作工艺、研究消费者口味的基础上,直到2013年,鲤鱼饼开始大量上市,数年来一直受到市场的热捧。“我们从零开始,到现在鲤鱼饼的年销售量已达到20万个。”蔡志鹏说。
除了满足消费健康、时尚的需求,鲤鱼饼的包装还被注入了文创的元素,“福州记忆”“小时候的情与礼”等符号正唤起人们对福州民俗的追忆。而鲤鱼饼被打造成伴手礼,也让鲤鱼饼的文化内涵和市场空间进一步拓展。
“传统文化也要不断创新,才能跟上历史的脚步。目前鲤鱼饼主要靠手工制作,我们正在加快研发,争取早日实现大规模生产,推动这一传统文化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蔡志鹏说。(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