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马来西亚的华文人口不少,但在英文挂帅的广告圈里,华文广告大多只有翻译人,少有创意人,大品牌广告也少见以华文创意先行的广告。是以我们恒常看到倒装句也毫无语言美感的华文广告词,或是生硬、不知所云的华文广告文案。这个让人扼腕的境况,在新加坡也如是,即便在国际上,华文创意的曝光和肯定,其实也位处边缘。
这是陈高登和吴金君的叹息,也是大多华文广告创意人的无奈。中国崛起带动的语文优势,顺势酝造了更理想的华文创意环境,在华文广告市场需求渐入佳境的今年,广告圈终于迎来了第一个以华文创意挂帅的国际奖项──伦敦国际奖的华文创意奖。幕后推手陈高登(伦敦国际广告奖亚洲合伙人)与吴金君(伦敦国际广告奖亚洲顾问)相偕到大中华区分享推介这个奖项的种种,也来到华文创意相对弱势的马来西亚,引介华文创意奖,也希望借由自身经历的分享,能让华文创意人看见新的可能。
文化不能翻译
伦敦国际奖华文创意奖的设立,是华文广告筚路蓝缕的辛酸史。陈高登是新加坡人,从广告创意退役前,参与过无数广告制作,也在国际获奖屡屡,后期人生则推动不同国际广告奖的亚洲事务,在广告行业与广告评比经验拥有资深经历的他,坦言华文广告创意在国际上很少获得公允的对待,也少有人青睐。
长年推动广告奖的他深知,“全球的广告奖都差不多一样,都以英文为主。”
英文环境里华文创意成了外语,突围困难,“在一个说英文的环境里,华人评审很难说服西方评审,加上华人评委的比例不高,有些西方评审非常强势,部份评审甚至有一种姿态,觉得华文广告不够好。”长年累积的成见,让华文广告在国际广告奖上难有长足进展。
国际广告奖的英文强势主流,让所有外语广告都有交流隔阂,“不管是中文广告、泰国广告、西班牙广告也好,全部都要译成英文才能参加。”
而在同样拥有国际广告奖丰厚资历的吴金君看来,“文化是翻译不了的。”陈高登补充:“别说英翻中,广东话翻成华语都有意思上的差距。
这里面有一个gap(鸿沟)。”他们看出问题所在,慨叹:“每一年都有很多华文广告人做很多辛苦的创意,可是没有机会参加,也没有机会获奖。”
在他们看来,“最好的华文创意,绝对跟文化有关,但文化既然不能翻译,所以一般能获奖的华文广告,也不是最好的广告和最好的创意。”
陈高登分析其中原因,“既然要译成英文,参赛作品也经过挑选,参赛者会挑选他们觉得老外比较能够理解的作品参赛。而不是第一级的作品。”
眼见中文的博大精深消殒在翻译的鸿沟里,他们想创造新的平台,扭转华文创意的颓势。两人长年投入伦敦国际奖的亚洲事务,终在华文日益抬头的时代,迎来契机。
陈高登表示,“随着华文越来越重要,老外很多会看中文,有很多老外也很积极学中文,美国也有专做华文广告创意的广告人,华文广告的市场越来越大。”他们看到华文广告市场的改变,因而想创造改变。
伦敦国际奖已有31年历史,每年征件都会收到来自全球各地1万5000至1万8000件作品,是全球广告人竞技的国际平台,也是知名的国际奖项品牌,是以他们想在国际品牌旗下,设立新的平台,“我们想设立一个新的奖项,一个品牌,全球第一个华文广告奖,提升华文广告创意。”
懂得华人文化才会懂得华文创意
既为全球首个国际华文创意奖,鼓励华文创意,评委的选择自是重要。
吴金君长年参与国际奖项的推动,深知评委背景对参赛作品的命运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去年我去伦敦国际创意奖,一看评审名单,80个国际评审,大中华区一个也没有。
这次我们邀请全球最好的广告创意人来担任评审,前提是他们必须懂华文。”
陈高登补充,“担任国际评审有几个条件,第一是他们一定要会讲英文,因为讨论时你无法跟他们辩论,也没有意义。所以很多很好的华文创意人没有机会担任国际评审。”
是以吴金君希望,华文创意奖能打破英文主流藩篱,“希望这个奖能够选出真正代表华文创意的作品,也希望挖掘一些其他奖项没有看过的、被遗忘的、被忽略的作品。”
他也希望懂得华人文化的评审能相互交流,吴金君说,“最重要的是他们和作品之间相互了解。去年的80个评审,他们对华文创意不太了解。有些作品花那么多时间去翻译、去做字幕,其实都没有用,有些老外根本不看字幕,看两三秒钟就直接跳过了。”
文化本难翻译,若评审有相关底蕴,评比上相对公允,他举例:“就像今年有个华文创意作品是以《三字经》为题材做的,这个就很难翻译,光一个文化就要花两三分钟去讲;可是放在华文创意竞赛单元,所有的评审一听到《三字经》,就一清二楚,不需要多解释了。”
陈高登补充,“这次的评审对华文创意有理解,他们也愿意了解华文创意。在中国早有一些大中华区的奖项,但都不是全球的奖项,这是第一个全球的华文创意奖。希望这个国际奖可以做为一个平台,把华文作品带到国外去。”
伦敦国际奖首设华文创意奖,是全球瞩目的广告圈盛事,奖座的价值也是广告圈关注的要事。吴金君表示,华文创意奖的红色翅膀奖座,价值等同伦敦国际奖的金翅膀奖座,“等于你用华文就可以赢得金翅膀奖。”
华文世界等了多年迎来首个国际创意奖,虽非全然新创,而是国际品牌底下另创新局,但意义重大,一如吴金君所言,“现在如果要拿一个中国的得奖作品出去,没有人会看,因为大家没听过这个奖项品牌;但如果拿出伦敦国际创意奖的大奖作品,大家都会知道。”也或如陈高登所举例:“就像马来西亚的灵鹿汽车品牌带去美国,也不会有人知道;如果是国际品牌,就会有很多机会,可以开很多门,也可以推广很多华文创意的人物。”
自媒体时代的品牌建构
当前社会是资讯爆炸的时代,也是自媒体时代,当询及这样的境况是否改变了广告创作形式,会否造成广告乱象,陈高登随即点出问题所在,“这个问题不在广告创意,而在客户的需求。”
陈高登自广告创意前线退役时,网络还未普及,但他对时代特性依然观察独到,“客户要了解,品牌建构和行销是不同的平台;不会因为有了社交网络,你就不做品牌建构,你还是需要传统媒体来完成品牌建构。”
在他看来,大多社交网络上的广告着重营销成效,“很多品牌在社交网络上做的不是品牌建构,而是行销,因为社交网络的资讯很快。但回到品牌建构,品牌还是需要电视广告和报纸。所以客户要了解这个情况来制定预算,不能不管品牌建构。”
因应时代特性,广告形式也自然有所不同,一如陈高登所言,“其实广告在不同媒体上曝光的形式不一样,需求也不一样。”
吴金君补充,“当然现在社交网络发展太快了,网络资讯时代的广告创意也不同了,因为行销的策略改变了。”依他观察所得,资讯时代的广告,部份是技术先行,甚或凌驾创意,“在社交网络上有时候一个新技术运用就够了,创意反而没有那么重要,不像以前是创意先行。因为现在资讯太快了,各种各样的品牌都争相出来。”
资讯时代,他以“千军万马、万马奔腾”喻之,“以前都是4A领军,找Digital(数位技术)、找PR(公关公司)、找制作公司来做广告;现在不一样了,一家PR都可以来找4A,Digital的也是。这个时代多了一点机会,但他们做的是‘短平快’的制作,而不是年度大制作的企划。像Digital类别的广告属性就偏互动性,必须要很有趣,不然人家就不会关注你。”
在陈高登看来,既然人人都是自媒体,“大家都有一个自己的平台,表达方式没有对或错”,是以华文创意奖也因应时代需求,共设12项类别,欢迎各式新媒体广告参赛。
华文创意奖今年4月开跑,8月上旬截止,9月初审,10月终审,11月颁奖,吴金君说,草创元年一切仍有待整理,但伦敦国际奖为华文广告创意开辟的新平台,或能为华文创意的近未来,带来新未来。
广告小知识
什么是“4A”?
4A一词源于美国,为美国广告协会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dvertising Agencies的缩写,对旗下会员公司持严格标准。后来世界各地以此为标准,集合组织架构严谨,极具市场竞争力的广告公司为会员,成立区域性4A组织。4A在大中华区的组织包括:中国商务广告协会(中国4A)、香港广告商会(HK4As)、台北市广告业经营人协会(Taipei4A),澳门广告商会(AAAM),都是当地优秀广告公司的集合体。
伦敦国际奖(LIA)
华文创意奖
1986年创办的世界5大广告创意奖之一,每年嘉奖全球广告、数字、设计、音乐等领域的传奇人物、先锋人士和杰出代表。2017年,为鼓励嘉奖华文创意作品,伦敦国际奖首次开辟华文创意竞赛单元,特设华文创意奖。
吴金君
伦敦国际广告奖亚洲顾问、纽约国际广告奖中国首席代表,兼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设计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浙江大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等。
陈高登
Gordon Tan
伦敦国际广告奖亚洲合伙人、纽约国际广告节亚太顾问、国际上获奖屡屡的资深广告人,曾获新加坡政府颁授“青年广告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