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6/10/2017
插画 化被动为主动,从配角跃升主角
作者: meewei

联访海外插画家马克、伍尚豪、哈士奇魂和阿果,发现他们都有多重身份,不仅作画,也推出周边商品或绘本,具十八般武艺于一身。相同的是,社群网络是发表作品的平台,更是插画艺术的转捩点。当插画家主宰自己的舞台,化被动为主动,插画因此跃升主角。

也是香港插画师协会会长的伍尚豪解释,过去在香港,插画是从广告中延伸出来艺术,但时代变了,插画师不必配合客户要求而作画,反倒是客户觉得画作适合商品,再上门找人。哈士奇魂则15年来都主动出击,开设咖啡厅,和他人合作开发商品,同时主动参加商业展览,规定自己3年办两次个览。“唯有做同样事,又摆经营角度与商业合作,自然能达到工作和生活需求,才有能力持续自己喜欢的创作。”

香港政府设有“创意香港”(CreateHK)办公室,有不同的资金支持动画、插画、电影。政府改建旧工厂、宿舍为工作室,如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JCCAC),解决租金昂贵的问题。今年初香港政府曾设基金拨给35岁以下,没开过公司的青年。申请者需呈交计划,参加如何设立公司等课程。不过伍尚豪认为这个计划还新,成果未能下定论。

当然,还是有类似哈士奇魂的插画家,觉得香港政府的补助金太麻烦,因为基金只赞助一半,申请人需拿捏不赔钱又不赚钱。

参展作品来自马来西亚、台湾、香港、澳门、中国、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地。(图:星洲日报)

马克是台湾透过部落格发表作品的首批插画家,供读者免费点阅作品,只知道做出流量就能从中变出钱,于是努力创作让更多人认识“马克”。“经过一段时间,大家发现这些网络作者也有影响力,渐渐的厂商觉得有利可图,厂商、政府就会跳进来,提供一些资金和协助。”

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的辅助则涵盖各方面表演艺术、写作、绘画或音乐。阿果曾到韩国参加两个月半的驻作家计划,艺术理事会赞助机票,韩方负责住宿和饮食,自己只需准备生活开销,条件是在当地完成所提呈企划。

请4位海外作家给予本地插画发展一些意见,专注创作绘本的阿果观察,不少马来西亚插画家多做单幅作品,再出明信片或相关商品。他鼓励插画家尝试结合图与文,认为绘本影响力可大于单纯的插画。

哈士奇魂强调,进入一心多用(Multitasking)年代,个人能力要平均,除了有品质、诚意的作品,也要有经营、了解市场、沟通的能力。网络是垂手可得的宣传方法,但少了新奇,粉丝也不再热情。他建议新人发展多元兴趣,结合音乐、美食、旅行、心情、宠物于插画作品。

马克分析,“马克”系列并非以图案吸引人,而是故事。“我要先知道目标受众想听什么,再研究什么故事最能打动他们,借由社群网络去分享散播。”他也十分认同先养活自己,才能去创作喜欢的东西。“无论哪个环境的创作者,千万不要以为只会画画就够了,具备越多能力,就有机会走得越远。”“马克”是少有以团队创作的案例,队员包括文案、绘画、行销。马克知道,品牌不能和自己紧密绑在一起,否则自己的极限就是品牌的极限。

无论是哪个地区,伍尚豪觉得应用插画、艺术的欣赏力和尊重都很重要。“香港面对艺术欣赏力和艺术意识没以前高了,所以有时插画的应用不够全面,各地区的艺术教育很重要。”

广场大厅架起小小展厅,展出逾300幅插画。(图:星洲日报)
亚洲插画大赏上,观众驻足仔细欣赏画作。(图:星洲日报)

当插画家主宰自己的舞台

同样情况发生在马来西亚,本地的艺术教育、推广都不到位,甚至比港台、新加坡等地来得低。本地插画家钟惠业、Akuesyazwan、杨豪蒽及Oren不约而同认为,马来西亚的艺术欣赏能力偏低、政府资源不足。看似外国的月亮真的比较圆,但马来西亚却也有得天独厚条件,提供本地插画家与众不同的素材。

4位本地插画家都以社交网站发表自己的作品,对大众的平台不外乎脸书和Instagram,艺术圈内人关注的交流平台则有Behance和Art Station。此外,Akuesyazwan也会主动参加展览或比赛来表现自己。

Oren不讳言,本地插画艺术已经进步不少。同为插画家,他在网络上看到很多有才华的本地插画师,作品都具备国际水平,只是在本地的曝光率太低。

钟惠业点出,马来西亚不缺人才,但很多插画师都靠商界资助,政府在发展艺术方面确实做得不足。“作品靠网络媒体曝光还是不够,因为艺术很难自己成长,需要资金支持,政府就得扮演重要的角色。”Akuesyazwan及Oren认为,政府虽设有艺术领域的拨款,但插画在艺术圈子并非主流。社会大众对娱乐产业如电影、电视、歌唱也比较有兴趣,对插画的欣赏还不足。

虽然如此,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倒是他国缺乏的,也成为本地插画艺术的优势。杨豪蒽认为,多元文化社会多少启发和影响他们的作品,有些未必看得见,很多时候发生在创作过程。钟惠业说:“多元文化、历史演进都是作画的材料,只有马来西亚人才做得到,这是我们的优点。”

提及插画发展缺失,4人都把层面放大到整体艺术欣赏能力。杨豪蒽直言:“本地人对艺术接触并不够,这其实影响到整体市场。若大众不懂欣赏艺术,就算有优秀作品,商业价值也会被拉低。”钟惠业也觉得很多要进插画这行的人都觉得很难“找吃”。他苦笑:“在马来西亚要从事艺术好像都很负面,似乎要自投罗网的感觉。”

Akuesyazwan想,若不能改变他人的观感,插画家只能不断推广。他希望年轻人可以更欣赏艺术,不管是纯美术或插画,家长也不要对艺术有负面观感。Oren认同,艺术欣赏能力应该从小培养,即从教育管道开始改变,让人早在学校里就开始接触艺术。杨豪蒽也建议,除了教育,多设一些美术、艺术博物馆,都有助于提升艺术欣赏力。

亚洲插画大赏首次从台湾移师马来西亚举办,平日以插画示人的插画家终露出真面目和粉丝交流。(图:星洲日报)
马克(台湾)

本名李含仁,2008年8月起,在部落格上发表一系列以职场为主的图文创作,经由网友转寄与媒体渲染,成了全台最红的虚拟上班族。陆续出版《五斗米靠腰》、《菜鸟IN起来》、《老板不愿透露的事》、《靠,知道了》等。

Peter 伍尚豪(香港)

现任香港插画师协会会长,动画、插画创作狂热分子。参与商业电台节目《芝see菇biFamily》中“苦荣”和“小苦妹”的人物设计及漫画创作;又为《朱Fun E正音功》、《朱Fun E潮语大教训》绘画插画。

Husky Kevin 哈士奇魂(香港)

2003年创立Huskyx3至今,跨界合作的国际品牌及类型众多,参与商业空间或企业合作提高品牌能见度,并经常举办座谈会、分享会。其创作类型多样化,包括平面、立体、绘画、文字、影像。

哈士奇魂:进入一心多用的年代,个人能力要平均,除了有品质、诚意的技巧,也要有经营、了解市场、沟通的能力。

阿果(新加坡)

本名李高丰,新加坡绘本作者、插画家、《联合早报》副刊专栏作者、理工学院人文科目兼职讲师。喜欢涂涂写写,创作图文与读者分享美的喜悦。绘本《寻找》获颁2016年新加坡书籍奖最佳童书。

Fei Giap 钟惠业(马来西亚)

以绘画马来西亚当地色彩的背景而让人熟知,作品透过缤纷色彩与虚实交错的世界观,让人仿佛置身奇幻梦境。曾为马来西亚多家公司绘制电影海报、广告插图、唱片封面等。

钟惠业:作品靠网络媒体曝光还是不够,因为艺术很难自己成长,需要资金支持,政府就得扮演重要的角色。

Akuesyazwan(马来西亚)

本命沙兹万(Mohd Syazwan),自学艺术兼插画家,自小爱画卡通,长大后从事建筑会测,作品也离不开卡通和建筑会测风格。近来作品是《Anatomy》系列。

Hoshiyu 杨豪蒽(马来西亚)

自小受七龙珠、灌篮高手、卫斯理、金庸熏陶。取得软件工程文凭后毅然改变方向修读商业美术课程,主修插画。毕业后短暂待在广告界,后到美术学院任职至今。多幅画作都与电影有关。

Oren(马来西亚)

本名莫扎尼(Mokhzani Mohamed Ariff)。2001年起担任本地漫画杂志《APO?》漫画家、插画家,曾升任艺术总监至停刊。2012年获得马来西亚漫画大奖最佳漫画家和最佳插画家(传统/电子)。

Oren:网络上看到很多有才华的本地插画师,作品都具备国际水平,只是在本地的曝光率太低。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