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盛是我国少数的制琴师,家族经营的是面条制造生意,修读的是电脑科学系,与音乐完全扯不上边,却凭靠一股热忱,踏进了音乐圈。
由于喜爱音乐,加上想培养小朋友们的音乐兴趣,毕业后,协助经营家族生意同时,他开设了一家音乐学院让朋友执教,而自己则负责打理。
“我不会拉提琴,只懂得制作,很多人都曾问我为何对提琴感兴趣,是因为提琴集合了所有我喜欢的元素,包括木工、艺术、要求精准的工艺,还牵涉模型组装,制成后,成为别人手中一个很好的工具。”
制琴师陈振盛
我不会拉提琴,可是我爱制作提琴
起初陈振盛并没想过制琴,纯粹为学生寻找小提琴,第一次接触是在2010年,他在上海展会发现提琴的价格相差甚远,最贵甚至可超过十万令吉,激发起研究欲望。
“慢慢地,我发现这门传统工艺已存在400年之久,现在的手工琴,还沿用着400年前人们使用的制琴方式!”
经友人介绍,他在北京认识了启蒙老师,“我第一次进入制琴工作室,一个人在桌旁,默默地完成一把小提琴,从那时起,对制琴产生浓厚兴趣。”
甫开始学制琴时,他用一年时间来回中马两地,每次到北京逗留约两三个星期,暂住在当地工作的同学家,直到完成一把提琴为止。
“学成归来后,有一段时间仍在浮浮沉沉,未正式投入制琴,两年只做了一把提琴,主要帮人家修琴。”
提琴发声原理
提琴声音原点来自于弦,琴弓与弦摩擦后产生振动,能量传送至琴码,均匀分配至面板,使面板随之振动。
码脚正下方一边是音梁,另一边则是音柱,音梁负责将振动能量传到面板上下方,而音柱则把能量传导至背板。
当整个音箱振动,所有能量通过音孔冲刺出来,进而发出穿透力强大的声音。
制琴需要高度专注力
2013年,他正式投入制琴,每年制作5至6把小提琴及1把大提琴,他透露,一把传统手工小提琴需时250至300小时制成,加上油漆,大概两个月生产一把,而大提琴制作速度是小提琴的3倍,约耗时4个月完成。
“其实制琴的每个步骤都不容易,最难是要非常专注,不能恍神,因为出现缺陷后,无法把木头粘回去,至于其余部份,只要拼命做,就熟能生巧。”
他说,提琴的声音原点来自于弦,而音质取决于木头,所以弦犹如汽车轮胎,葫芦形的音箱则像引擎,负责共振发声。
“假设买了一把普通的提琴,要声音好听的话,第一件事情就是换上一套好弦,若要追求好音质,琴身很重要,就像一辆汽车,好的轮胎,驾起来较着地,而要短时间内加速,就要换引擎。”
他解释,纵使木头源自同一棵树,再搭配能将提琴制造得一模一样,如机器般的制琴师功力,音质都不可能相同。
“一棵树生长百年,由自然养育而成,大自然赐予提琴音质,我们只能建造引擎,我不认为制琴师可以决定任何一把提琴声音。”
此外,提琴上的任何设计都影响发音、音量及音色品质,包括音孔形状、琴板弧度及厚度等,尽管看起来差别不大,但每一把提琴的弧度都不同。
他说,提琴的美妙之处在于音箱,琴板弧度造就强大穿透力,而琴板弧度及厚度取决于木头本质,就算是同一棵树,不同部位取出的木头密度和弹性也会不一样。
“制琴师需使用感官去感受木板的弹性和声音,像用眼睛看年轮、用手去扭动和敲打,用耳朵听等,很依靠个人感觉,成熟的制琴师,基本上制造的引擎不会相差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