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与旅台马华学者高嘉谦聊到马华文学的发展前景时,他说,“有人跟我说马华文学很热门,但它并没有很热门,充其量只能说有人研究。”研究人数虽少,但至少有人将马华文学纳入研究范围内。
台湾的大学是最早将马华文学视为研究对象的国外大学。高嘉谦指,这有赖于黄锦树、张锦忠等人在当地开班授课教导马华文学,持续撰写相关论述,许多大专生的硕博论文也研究马华文学课题。加上台湾文学的板块开始容纳在台马华作家作品,这几个原因无形中让马华文学在台湾文学领域变得有系统。
高嘉谦特别强调90年代中期非常重要,为马华文学未来走向提供很大契机。当年有黄锦树、张锦忠、林建国等人发表了众多学术研究论文,带动一股风潮,出现很多马华文学研讨会。由于他们的观点非常犀利,针对马华文学议题推展多项讨论,让很多海外学者注意到他们的研究。他说,中国学者最初只专注港台文学,后来在世界华文文学的领域里也加入了新马文学。
翻译让马华文学跟世界接轨
2010至2011年,有4本马华作家作品被翻译成日文,分别为李永平《吉陵春秋》、张贵兴《群象》、黄锦树《梦与猪与黎明》,以及包含12位马华作家在内的短篇小说选《咀魇》。
当时,高嘉谦与台湾学者黄英哲教授向台湾文建会提呈“中书外译”的企划,申请了一笔翻译和出版经费。整个翻译计划为期两年,并将这4本作品列为“台湾热带文学”系列。“当中的意义是这批作者在这里生根,写作内容虽然以马华为核心,但却是在台湾语境当中写作。”
印象中,一共有十几位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年轻学者、资深学者参与翻译。这批书出版后销量虽然不能说理想,但成功吸引多位日本学者目光和关注,如东京大学教授藤井省三,他针对这些作品撰写了不少评论。
“本来研究左翼文学的作家也开始注意到黄锦树,觉得很有意思。马华文学的版图已经进入他们的视野。”书籍出版后的隔年,日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学会还邀请张贵兴参与三天两夜议题讨论,集中探讨马华文学和《群象》文本。
高嘉谦补充,在学术界的权威王德威教授牵线之下,《吉陵春秋》、《群象》和黄锦树的《开往中国的慢船》也被陆续翻译成英文版本。从学术角度而言,他认为马华文学已逐渐获得重视,包括美国汉学界近几年的研究范围也出现马华文学。
帮黄锦树买书
获益匪浅
身为一名文学评论者,阅读养分非常重要。在马华文坛颇具分量的学者黄锦树和高嘉谦有中文系师徒之谊。这位严师又会如何训练高嘉谦呢?他笑笑的说没有秘诀,从对方身上至少学到了两个主要的收获————培养学术眼光,和方法论。黄锦树个人学术研究视野非常多元,研究领域有晚清学术、中国现当代文学和马华文学等等。“我跟他上课得到的养分和训练无形中也变得很多元。”
他坦言,本身必须对文学作品有一种洞察力。要提高个人文学敏感度,就必须涉略各类型书籍。长达3年的硕士期间,无论上课或学术交流,他在黄锦树身上都获得很多启发和刺激。两人之间还发生一件有趣的事————由于黄锦树家住南投,鲜少到台北的书局购买中国版书籍。当时高嘉谦居住在台北,因还在埋头撰写论文,每个星期会固定到南投会见黄锦树,他就顺道帮忙对方买书。
“买书过程中,我们共同阅读了相同的东西。”这些书类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学术论述、历史、文学、哲学和外国翻译小说等等。“我买的都不是台湾的书,因为他可以网购。基本上都是中国大陆的书籍。”他每个星期固定逛书店,一旦有新书上架就会通知黄锦树。来不及通知但又知道他一定要的书,就会立刻帮他买。
这个无心插柳的行动维持了至少8年,却让高嘉谦的阅读视野变宽了。“这是我觉得很特别的经历。”
马华作品越来越多在地特色
对于马华文学的发展前景,他则保持乐观。
“有的作者出了一两本作品就不写了,但我至少一直看到有人在写。我是比较乐观,你说要变得一个很大的规模很难,但是又不会渐渐式微,因为不断有新的写作者加入。”
他觉得新一代马华作家都陆续交出作品,比前辈的作品更成熟。同时,这些作品拥有更多的马华在地特色,内容都涉入了实际的议题,关乎作者与马来西亚这片土地的生活经验或族群问题等。
在黄锦树之前,他认为这些议题处理得很含蓄,不敢跑得太前,黄锦树则有所突破。反观现在的马华作家,自然而然将这些经验写入作品里,从而变成一种显著的地域性标志。“他们不会再复制一个很中国的小说,而是有自信的处理现在遇到的题材。我觉得马华文学有了自己性格和自信。如果拿去比赛,可以不用担心台湾读者看不看得懂,我觉得已经没有问题了。”
专研马华文学的汉诗
高嘉谦写过很多马华文学个案研究,但是论文的主力则放在汉诗和旧体诗。“没什么特别原因,我主力都放在旧体诗。反正学术时间有限,想做什么议题就要有所选择。”
“我最近做的议题是50年代槟城钟灵中学的华文老师的旧诗写作系统。他们虽然是华文老师,但是他们平常写古典诗。当时,他们的古典诗反映了什么问题?包括日本侵略马来亚3年8个月的过程,1957年独立后,他们的身份认同问题。”
目前,他集中探讨新马两地殖民地时期的旧体诗。对于将来有志于这方面研究的学者,他则希望可以推前至19世纪末后期,一直到20世纪初期。“这对马华文学走入学科或走入世界更有力量,整个系统爬梳下来将会更完整。”
人物简介
高嘉谦PROFILE
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博士,曾于捷克布拉格查理士大学客座讲学。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文学、汉诗、台湾文学、马华文学等。
著作有《遗民、疆界与现代性──汉诗的南方离散与抒情(1895~1945)》、《国族与历史的隐喻──近现代武侠传奇的精神史考察(1895~1949)》。编辑《抒情传统与维新时代》(与吴盛青合编)、马华文学的日本翻译计划“台湾热带文学”系列(与黄英哲、荒井茂夫、松浦恒雄合编)、《从摩罗到诺贝尔──文学.经典.现代意识》(与郑毓瑜合编)、《散文类》(与黄锦树合编)、《华夷风──华语语系文学读本》(与王德威、胡金伦合编)。最新论文集为《见山又是山:李永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