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5/12/2017
郑丁贤 · 又见沙沙兰
作者: gkheng

年轻女子沈如,大老远来到星洲日报总社,目的就是交给我一本“沙沙兰国际艺术节”特刊。

她还千交待万交待的说:“郑先生,能不能再写一次沙沙兰,还有,你可以呼吁一下大家,买这些画家的画吗?”

很有赤子之心的女孩。她不是沙沙兰居民,也不是艺术节的主办成员;只是,她去了沙沙兰几天,有很多感受想和大家分享。

她见到了几十位全球各地的艺术家,他们来自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到沙沙兰成为短期的驻村艺术家。

白天,他们在村里的学校课室内,进行本身的创作。有些画画,有些雕塑,有些敲铜打铁,有些冥想找灵感。

晚上,他们聚在一起唱歌聊天,听海浪声,躺在沙滩上看星星。累了,他们就回到村里,睡在村民家。

艺术家们是为了创作而来,或也寻求一些生活体验,所以并不计较。

沈如心细,替艺术家着想。她说:“他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负担也很重,如果有人买他们的作品,可以帮他们过个好年!”

沈如也替村民思量。

“村民为了这个活动,办了一个开放式的食堂,每天准备300人吃的饮食,从饭菜肉鱼、面包水果、茶水咖啡,供应艺术家参与者,全部免费,全程下来,就要8万令吉。”

村民并不富有,大部份是讨海人。问他们经费哪里来?他们回答:“去找啊!”

开放饮食之外,他们还开放自己的住家,让艺术家有栖身之所。艺术家有什么需要,他们会去找回来,买回来。

村民把艺术家照顾好,就站在一旁观望,需要时还协助装置工程,把造型屋搬到树上,把船只顶上半空,把沙沙兰改造成为很不一样的村子;他们自己就是行动艺术家。

几届活动下来,村民累得瘦了,钱包也缩水了。沈如担心,他们还会继续下去吗?

还有黄美,那个充满傻劲的留法画家,为了一个梦想,他在家乡播下艺术的种子,投入10年时间,让艺术在沙沙兰开花结果。

他带领的工作团队,安排艺术家进驻沙沙兰,举办国际艺术节,并主办艺术工作营、展览会、街头艺术演出;此外,还在学校办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上一次见到黄美,他带着我跑遍全村,一站一站的说这里的计划,那边又准备做什么的。

今天,很多计划都实现了,村内一个原本荒废的地段,已经改造成为艺术公园,还盖了一间艺术馆。

为什么这一群人,愿意长期投入时间、金钱、精力,去打造沙沙兰艺术村?

我想,一些人是追求艺术,一些人是出自对乡土的爱;他们创造了沙沙兰艺术村,也创造了生活的更大意义。

对了,沙沙兰不在外国,它就在雪州,距离吉隆坡大约1个小时多的车程,在手机打入Sasaran就能找到。展出到12月24日,有心的话,去看一看,艺术家们、村民和黄美欢迎你们。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