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1/12/2017
亲师聊天群组沟通‧拿捏不当,小心擦枪走火
作者: shuenfatt

在通讯软体当道的年代,越来越多家长透过群组交流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从小朋友明天有没有ejaan,到谁家小孩欺负了谁都可以拿出来讨论。很多原本可以私下解决或无关紧要的事,现在都摊开在群组里成为可被公评的议题,但如果拿捏不当就很容易擦鎗走火造成冲突。

开设群组没有错,关键在于交流品质。

到底什么样的群聊内容,才是对小朋友的学习真正有助益?

亲师聊天群组沟通成“孩子救火队”?
亲师大战一触即发!

社群媒体例如WhatsApp、Line和微信的蓬勃发展,让人与人的关系看似更加紧密,却也容易把情绪放大,造成更多且更激烈的人际冲突。在国外,就有家长在群组中指控老师管教不当,老师愤而提告,事情最后还闹上法庭。

现在国内也有很多家长透过群组来沟通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有的群组甚至还是由老师成立,由老师担任群组管理员。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是非,何况是这种个个都把自己孩子当宝的群组?这种群组万一发生冲突,只怕会延烧到教室影响孩子,所以如何经营好这种群组也是一门学问。

陈女士有个唸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孩子班上同学的家长在老早以前就成立了一个群组。这群组相当活跃,除了会有家长帮孩子问功课之外,大家不时还会发挥“敦亲睦邻”的精神,例如讨论要一起为儿童节准备些甚么食物。

目前这群组的气氛相当融洽,但这可是经过长时间磨合之后才有的成果,因为过去这群组曾发生家长为了小朋友的遭遇,而差点撕破脸的情况。

“当时,有位家长还指名道姓,指自己的小孩被某某某欺负。被指责的那个小孩,他家长之后出来说话,表示如果事情属实,他愿意跟孩子一起承担责任。但不管真相怎样,其他家长已经七嘴八舌在讨论这件事,令事情有点被过度放大。后来,有家长终于看不下去,呼吁大家不要在群组公然针对个别小孩进行讨论,因为这好像在公审,对小孩很不公平。”

陈女士也认为,这种讨论其实没有意义,“事情能私下解决就私下解决,不是什么事都需要拿出来公开讨论。”

她本身不太热衷于群聊,因为觉得群组虽然加速了讯息的传递,却未必能让人把话说得清楚。而且讯息太多的话,反而会形成一种负担。

基于相同理由,她身为幼教老师,她并没有为班级开设亲师群组,甚至也不会把自己的手机号码透露给家长知道,因为她相信一旦开了头,“接着就会很麻烦”。

“我本身很怕这类群组,因为太多怪兽家长…………要知道幼儿园的家长,连孩子一天大便几次、甚么颜色都要问,我真没时间去一一回答。”可以的话,她希望专注在课堂上的教学,除非真的有需要,她才会约家长面谈,再不然家长如果有疑问,大可直接联络园长。

“我的园长没有规定老师一定要为家长开设群组,因为他也明白一旦有了群组,家长可能会问很多鸡毛蒜皮的事,而且老师如果管理不当,群组就会成为一种负荷。”

沟通群组变“探子回报”平台

事实上,有很多老师跟陈女士有一样的想法,认为亲师群组弊多于利。在雪州华小执教的王老师说,他的同事们普遍都很抗拒亲师群组,“因为去看看脸书就知道,有些家长一不满意就公开抱怨,搞得老师都怕了,谁知道开设群组后自己会不会成为被批判的对象?”

王老师本身会尽量避免向家长公开自己的手机号码,主要原因是为了保护隐私和个人空间。他苦笑说:“平时已经有家长向我倾诉这个、倾诉那个,我才不想下班后再接到他们的电话。”

他也听闻有些其他班级的学生家长,会在群组里帮孩子问东问西,他认为这样做其实对孩子不好,因为孩子可能会养成依赖的习惯,有甚么疑问就叫家长到群组发问。

小孩唸一年级的叶女士也说,在她参与的班级家长群组里,有人会张贴ejaan的字表供其他家长参考。虽然这么做是出于一片好心,但她觉得小孩本来就应该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如果家长凡事都要照顾得那么周到,就未免太宠小孩了。

叶女士参与的这个家长群组,自小孩一入学就已成立,单纯只有家长没有老师。平时家长的发问多数是“明天有没有ejaan”、“需不需要带运动衣”之类的。也有家长把群组当作“探子回报”的平台,希望其他家长帮忙留意自家的小孩,一旦小孩有甚么状况可以互相通报。

曾经有家长在群组中提到自己的小孩被欺负,但此事后来不了了之。作为旁观者,叶女士认为家长群组的讨论不应该针对个别小孩,“如果小孩被欺负,应该想办法私下解决,不需要公开谈论,因为这很容易引起大家七嘴八舌,却又不见得一定能够解决问题。”而且万一家长们吵得一发不可收拾,“事情可能会演变成像是一群家长在霸凌一个小孩。”

不同群组有不同性质,很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家长沟通小孩的班级事务,但也有像叶女士参加的另一个群组,成员们都是同个社区的妈妈,大家会在群组分享亲子教养的文章,或通报哪里有好玩活动的这类讯息。比起之前提到的那个班级家长群组,“这个群组的气氛会更融洽。”

会加入群组的家长,通常孩子年纪都还很小,有些事情传达不清楚,才需要家长费心。可是当孩子年纪渐长,家长开始变得比较放心,不再需要透过社交群组去监督孩子,反而孩子这时候可能已经有了自己的手机,有了自己的群组。

那位在雪州某所华小执教的王老师,最近就被他六年级的学生拉进了一个群组。虽然这群组平时都在聊些废话,但还是让他颇为大开眼界,“因为有些学生在群组内的表现,跟他们平时在学校简直判若两人。比如向来很安静的学生,在群组里不但踊跃发言,而且原来会开玩笑!”

王老师念在这群学生即将毕业,所以乐意加入他们的群组。

至于家长群组如果邀请他加入他会如何反应?他愣了一下表示:“我需要考虑。”

新纪元大学学院教育系主任王淑慧表示,亲师群组能不能有效沟通有两个关键,一个是家长的资讯素养,另一个是老师的心态和管理能力。(本报资料室照片)

亲师有效沟通
两大关键

也许,家长群组有时真的会让人觉得很厌烦,但其实只要群组里每个人拿捏好分寸,群组确实能帮助家长掌握孩子在学校的状况,以及促进亲师沟通。像新纪元大学学院教育系主任王淑慧,她参与的班级家长群组就堪称典范,不但清楚传达孩子班上的概况讯息,“而且正能量满满”。

王淑慧的孩子今年就读四年级,群组3年前就已成立,大部份时候是由班导师周老师负责发文和做主导。让王淑慧觉得放松的是,这个群组不会一天到晚涌进讯息,只有在特别时候,例如早前学校举办义卖会,家长们才透过群组动员起来。

另外,“老师会把学生参加活动的照片上传到群组跟家长分享,而且她不只是上传自己学科的照片,她还会帮其他老师把照片传给我们。”重点是,周老师关照全班,每个孩子都有平均曝光率,不至于每次出现在照片的都是来来去去那几个熟面孔。

至于那些比较孩子成绩,或炫耀自己小孩的情况,在这群组更是不会出现。王淑慧说,其中关键在于家长的资讯素养,大家明白这是一个传达重要讯息和解决问题的平台,而不是灌注情绪或扩散负能量的地方,所以大家都会谨慎发言,而且不会随便转发未经证实的讯息。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老师的心态和管理能力。王淑慧表示,群组若要维持和谐的气氛,老师作为群组管理员除了要管控发文内容之外,其心态也会决定群组的调性。“像周老师,她是一个很谦逊的人,群组在她领导之下也一直都很正向。”

在王淑慧心目中,一个理想的亲师群组,“应该是要可以让家长了解学校发生甚么事,至于跟学校无关的讯息,我可以从其他地方获得,不需要从这里知道。”再来,“如果是涉及学生的个人问题,家长不需要po在群组,可以透过私讯跟老师沟通。”

任何群组都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但只要运作得当,她相信亲师群组确实对促进家长和老师的关系有帮助。以她经验来说,“我不一定跟老师很friend,但我可以透过群组跟老师很好地沟通。”而且,即使她不常出现在孩子的学校,孩子大半同学的家长她也没见过,但她靠着这个群组依然有办法知道学校发生甚么事,有时候甚至比孩子消息更灵通,孩子都好奇她为甚么如此神通广大。

开设群组是不可挡的趋势,因为就连她今年才四年级的小孩都已经开始使用群聊工具。

“你可以选择用或不用,但这绝对是个趋势,”王淑慧说。

建立群组虽然可以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但因为群聊而擦鎗走火掀起论战的事情也屡见不鲜。到底什么样的群组内容才是对学生有帮助?哪些内容又会是地雷?

1.做好内容把关,不是每样事情都需要公开讨论或分享

台湾知名的温美玉老师,曾经在台湾杂志《亲子天下》分享自己经营群组的经验。她说,除非是全班的照片或作品,或者每个孩子都确保有平均的画面,她才会上传到群组。这么做是避免引起比较心理,也减少教学之外的工作负担。

如果单一学生有优秀的表现或是上台领奖,她的做法是另外“私讯”家长,因为别人不知道或没看到其实是无所谓的。她说得相当有意思:“别妄想‘落榜者’家长,能‘长期’真心祝福或欣赏别人家孩子,如果又是‘老面孔’不引起嫉妒或质疑才怪。这是人之常情,千万不要考验人性。”

温美玉也建议,如果老师是群组管理员,就可以言明发文内容,及管控闲杂人等的加入。“老师若把权责丢给家长,自己置身事外,最终火还是烧到自己的屁股。”

另外,不管是加入甚么群组,网络礼仪都不能少。家长除了要谨慎发言之外,对讯息量也要有所节制,不要一天到晚分享长辈图、心灵鸡汤文或未经证实的新闻,造成群组讯息爆炸。须知道群组里如果有太多闲杂的内容,很容易就会把真正重要的讯息给掩盖过去。

2.学校的事交给学校处理,别当直升机家长

如果孩子在学校跟同学发生纠纷,家长应该做的是交给老师处理,而不是在群组另辟战场。

本地教育工作者张喜崇表示,在学校发生的事就应该交回给学校去解决,家长少介入为妙。“我觉得这是原则的问题,因为学校是个小社会,孩子进入学校要学的,是群体生活的方式跟规则。学校有学校的机制,任何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应该通过学校的机制去处理,家长如果介入就破坏了这个机制,这也令孩子错过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

很多家长往往把自己的孩子看得最重要,但他们忘了老师要面对的不只是单一学生。孩子有问题的话,家长固然可以向老师反映,但那应该是私下沟通,而不是在群组这种公共平台谈论。张喜崇说:“如果是投诉其他孩子,这部份就更是超出了群组应该讨论的范围。”

教育工作者张喜崇认同亲师群组可以是一个很好的沟通管道,但要不要开设群组得看老师的意愿,老师没有责任必须这么做。(本报资料室照片)

3.设不设群组,跟老师专业无关

不管老师要不要开设群组,其他人都应该尊重老师的选择,因为老师的时间与心力应该用在教书与经营班级,而不是应付家长。

事实上,家长有其他管道可以接触学校,例如透过家教协会或出席家长日。因此,张喜崇认为,群组并非必要的东西。

“当然,群组可以是一个很好的亲师沟通管道,这一点无可否认,但问题是老师是否消化得了?”张喜崇表示,老师也有自己的生活,不可能要求他们全天24小时都要奉献给工作。如果有老师愿意奉献,那是他的选择,但其他人不能理所当然认为这是老师应尽的责任。

如果家长觉得没有很好的管道可以向校方反映问题,张喜崇说:“那应该是检讨学校的机制,而不是叫老师公开手机号码或设立群组,因为老师没有那样的义务和责任。”

老师要是真的成立群组,之后就不能撒手不管;温美玉说,因为如果发生纠纷,最终火还是会烧到自己的屁股。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