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6/12/2017
传承三代60年.英记面包店回忆古早味
作者: meewei

80至90年代曾在居銮生活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住家外在每日下午3至5时都会响起一阵阵喇叭声,面包车或摩哆车在大家期待中缓缓驶来,各式新鲜出炉、口味众多的香软可口面包等着大家选购。

相信车上的豆沙面包、牛油面包、椰丝面包、香肠面包等都让大家充满回忆,令大家至今难忘。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本期要介绍的,就是位于居銮叶陶沙村,开业六十多年传承了三代人,制作传统面包的英记面包西果店。

英记面包西果店屹立在叶陶沙村已超过半个世纪。(图:星洲日报)

周亚春:开创至今未曾搬迁

英记面包店目前由第二代传人周亚春(69岁)负责打理,这家面包店是他已故的父亲周芹英在1960年代开创。

周亚春受访时表示,英记一开始就在叶陶沙路3巷营业,至今未曾搬迁。

他说,他十几岁就在店内帮忙,转眼过去多年,自己也已步入老年,而他从父亲手中接过面包店经营多年,目前长子周汉雄已在帮忙打理。

他表示,自己念书不多,学历不高,唯有从父亲手中接过面包店,养家糊口,勉强生存至今。

谦虚不已的他更指出,虽然他很早就从父亲手中接过生意,但与其他同行相比,他实在没有拿出什么成绩,唯一不同的是,他比别人坚持得更久,让英记成为居銮现存不多的传统面包店之一。

周亚春用来磨花生的机器已有超过40年的历史。(图:星洲日报)

不含防腐剂
卖不完就丢

周亚春虽然说得谦虚,但在居銮长大的中生代都知道,在80至90年代,分销英记面包的面包车遍布全居銮,甚至是开入了实里拉龙新村。

据周亚春指出,传统面包所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保质期,因为没有使用防腐剂,面包若没在一两日内吃完就得丢掉,这样的情况最让他心痛。

“我们每天也不敢生产太多面包,因为我们的面包讲求新鲜,当天卖不完的都要丢掉,不能留,感觉很浪费。”

周亚春与妻子蔡亚娥(67岁)育有2男1女,女儿在居銮一家律师事务所执业,次子在新山当理发师,只有长子周汉雄在中学毕业后,在店里帮忙准备继承家业。

老板娘蔡亚娥示范切面包,三两下就将一条传统面包切好。(图:星洲日报)
面包店第三代传人周汉雄一面受访,一面制作手工蛋糕。(图:星洲日报)

周汉雄:多样化食品应付需求

英记第三代传人周汉雄表示,因为面包店是家族事业,他在很小的时候便到店里帮忙。

他说,在日新月异的新科技追赶下,传统的制作面包技术已濒临淘汰,就如店里有40年历史的老烘焙炉,也早已从使用柴火改为使用电源。

他表示,店里因应顾客的需求,多年来推出各色产品,对各种糕点、西果都有涉猎。

“店里除了制作传统面包,也有制作生日蛋糕、满月糕点及传统喜饼,逢年过节时还会制作应节食品售卖,如在中秋节售卖上海月饼等。”

新鲜出炉的传统白面包是否勾起你对面包车和摩哆车的回忆?(图:星洲日报)
传统白面包仍受许多家庭的欢迎和喜爱。(图:星洲日报)

冀透过网络
推广传统面包

周汉雄透露,英记目前正在尝试透过网络推广店里的传统面包,希望他们的传统面包店可以维持下去。

他说,虽然传统手艺因效率问题而追赶不上时代的步伐,但传统面包还是受到很多家庭的欢迎,家庭主妇及小孩特别喜爱。

他表示,他们的蛋糕和面包从不使用防腐剂等添加物,多年来深受熟客信赖,所以即使搬得再远,熟客还是会特地上门来买他们的面包。

他指出,制作传统面包是靠手工吃饭的行业,工作量非常大,而且非常辛苦,但他会坚持下去,希望可继续得到消费者的支持。

英记售卖的传统喜饼至今还是用手工将囍字印盖上去,在市面上已不多见。(图:星洲日报)
新鲜出炉的传统白面包,光闻味道就让人食指大动,垂涎欲滴。(图:星洲日报)
新鲜出炉的奶油蛋糕。(图:星洲日报)
英记也应节推出上海月饼。(图:星洲日报)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