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农历七月,槟城这个华人聚集地到处都可以看到街区聚集许多善男信女,还有外国游客,齐聚来参与这场人、鬼与神的盂兰胜会。
农历七月的槟城,在这里几乎每个街区都在准备盂兰胜会的祭拜工作,四处都能见到红彤彤的歌台,一路上街边的祭品和漫天的冥纸。当中槟城盂兰节期间最受瞩目的,便是那个在大山脚足足有一层楼高的大士爷。
在国境以北的这端,无论是视觉、听觉还是嗅觉都可以感受到盂兰节的盛大,无论是街区办的,会馆办的,或者是庙宇举办的,各式各样的大士爷就摆放在街边,以不同的脸孔,直视路过的人们。
大士爷的拜传统其实要从籍贯开始说起。
大士爷现在已经成为各个籍贯的信仰,籍贯色彩也渐渐淡去。不过,在槟岛乔治市中心,有一间超过200年历史的广汀会馆,仍保有其籍贯拜祭大士爷的习俗。
广汀会馆早年聚集了许多广东和汀州的乡里们。至今已经过去了223年,乡里们仍然保留着膜拜大士爷的传统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盂兰胜会时都会摆上满桌的供品,以鼎盛的香火表示他们对大士爷的尊敬。
“大士爷是没有籍贯的,不过不同籍贯造型是有不同。一般广府的是大花脸,像戏班里面的大花脸,福建人的都是很凶的,你看祂们的脸都有獠牙,长舌头,还有眼睛很煞,我们这边很慈祥的,不会这样子。”槟榔屿广东暨汀州会馆义务总务,拿督李永光表示如今大士爷的籍贯色彩已经不太明显,不管是甚么籍贯的信徒都慕名而来,参与膜拜大士爷的盛会。
“普度公”造型万千
大士爷也叫鬼王,也有人尊称祂为“普度公”。有人说祂是观音的化身,有人说祂是受到观音的感化而皈依其门下,也有人说祂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但无论如何,阳世间的亡灵都归祂管理,信徒相信祂会在中元节期间维持民间秩序,不让亡魂作乱,扰乱人间。
虽说不同籍贯的大士爷会有不同的造型,可相同的是,每尊大士爷的设计头上都会有一座观音像,拿督李永光表示这个观音是用来镇住祂,怕祂太凶残,会控制不住,就如同孙悟空也必须受唐三藏控制一样的道理。
广汀会馆膜拜大士爷首先会先烧3只小马,这个白马就是天上与人间的交接使者,“按照道教来讲,法事要做像以前那样,你看那个和尚或者道士来念经以后,他肯定会把小小的马,3只小马先烧,那只白马就是使者。
先飞上去通知玉皇大帝,这里有做法事。然后玉皇大帝就会派一个人下来看顾,因为怕旁边那些小鬼捣蛋。”
而广汀会馆的大士爷仪式会在农历七月十三开光,到了农历七月十四才开始烧,李永光继续解释:“以前传统是说,那些比较高层的,高级的官,所谓官,就(农历)十三官(庆祝)。官三民四船家五,传统是这样。以前做官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谓高一级,他们就是十三。民间十四。船家那些出海的,在海上作业的就十五。以前就是这样十三,十四,十五,分开3天。”
对槟城华人来说,庆中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0年前,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或者是更早之前是中元节祭祀的巅峰期,许多街区同时举办庆中元活动,两百多个街区在同一个月内拜20至30天,在世遗区也可以看到许多戏班搭棚建台,演唱各个籍贯的木偶戏或者戏曲,都是在拜大士爷。
还记得念大学的时候,因为实习而跑到了槟岛,在那边实习的3个月恰逢农历七月期间,便是身历其境地从这些仪式中感受到槟岛这个华人聚集地对大士爷的信仰有多厚实。当时的实习场所是一间潮州木偶戏和潮剧馆,农历七月期间便随着馆主、偶师、乐师们到各地的街区、庙宇,甚至是“万山”,也就是福建话的巴刹,唱酬神戏。记得当时在空无一人的巴刹里,左右两手操控著木偶,看着偶师们游刃有余的手势,口中念念有词地说唱与口白,还有现场敲击的乐师,我的心思散落无法只是集中在木偶的身上,反倒是注视起这无人的巴刹来。
当地人告诉我说,巴刹膜拜大士爷的经费都是由小贩们凑钱而来的,他们深信每一年的农历七月虔诚膜拜鬼王就可以使人间秩序平和,生意兴隆。
现代化发展的冲击 老万山孤寂
说起巴刹就不得不提这个超过百年历史的老万山巴刹,伫立在新街头,这座充满了维多利亚建筑风格的老万山巴刹,依然保留了不同籍贯的痕迹。关于这个万山的故事,就要问问这个新街头万山的鱼虾组主席,林保材。
“这个巴刹特别的是有3个籍贯,有3个大士爷。福建人他们是卖鱼、虾和鸡,是属于福建人的。潮州人是属于卖菜、杂货那些。还有就是广东人,他们就是卖猪肉的。他们各别有自己的拜法,各有各的大士爷。”他是福建惠安人,虽然不是巴刹的摊贩,但万山里没有一个不认识他,老万山的事,就是他的事。从前大家对于自己土生土长的环境关怀很多,可是如今这样的心态已经越发消匿。在现代化的社会里,发展的速度如同一阵强烈的洪流冲击著每一个人,冲击了乡土文化,于是每个人都越来越注重个人,这种热心与热情早已不复存在。
可是林保材的热情不改,一一对《籍宝乡》制作团队解释老万山的故事,各种不同籍贯的摊贩如何经营生意。“我们常年都是在拜大士爷。我们福建人拜的大士爷,广东人,潮州人他们也各别有拜自己的大士爷。属于大士爷的神尊,在槟城的巴刹,就是华人的巴刹,唯一是在新街头万山,就是我们这边,全面的有大士爷,大二爷伯,土地公,还有文判官。”
他还说早前一旦有节日或庆典,各个籍贯的人们都会聚集在一起,各别拿自己的东西来到万山膜拜,但如今人口外流,曾经这个最热闹的万山如今老了,独剩老人三三两两,热闹不再。甚至世遗区戏班的酬神戏已经越来越少,曾经人声鼎沸的中元节庆也许会一年比一年凋零,但愿意留下来的人,愿意坚守岗位的人永远都会在,就像林保材之于万山。
各籍贯之间都有自己祭拜大士爷的方式,除了广东人,潮州人,福建人,在槟岛还有一个被时代忘却存在的小渔村,一直默默地存在于槟岛西南部的一端,那就是人口只有一千多人的美湖(Gertak Sanggul)。
在这里平地的庙宇就有9间了,他们所供奉的神祇就超过50尊了。农历七月的槟城,他们除了祭拜大士爷以外,还有“后尾公”。
当地的海陆丰人说:“拜的时候是先拜家里的神,然后再拜祖先。拜好了祖先,再拜家前面,前面是拜‘好兄弟’。拜好兄弟是说,你路过的人让你平平安安,出入平安,不要发生摩擦的时候,就会犯冲。拜后尾公也是一样。有的人有后院就拜后尾公,没有后院的人就拜前面,代表的都是一样,拜这些就是要保佑平安,最重要的是这样。”
在这个华人渔村里面,可见到各家各户都在拜“后尾公”,所谓“后尾公”其实就是在自己的后门准备饭菜祭拜好兄弟。拜后尾公的人以福建籍贯居多,每逢农历七月的月尾,他们都会在家里后面以祭品和银纸,供奉路过的“好兄弟”,祈求出入平安和生意兴隆。
而虽然祈求的意义相同,可是拜法有别,根据当地美湖陆人陈良幸说:“农历七月是盂兰胜会,每一年家里拜的祭品全部都是用汤、鸡、水果、炒面,大概就是这样。黑木耳汤是海陆丰人以前一代一代传下来,那汤里有排骨、黑木耳、红枣,就是这几样,然后放黑糖下去一起煮。母亲怎样教就怎样煮,我们煮了她只是讲一句,海陆丰的汤而已。”就是这样,也没有多问,陈良幸的母亲也没有多说,所谓海陆丰的汤就这样随着海陆丰人落户槟岛,而加入了下南洋的队伍里,成为了槟岛美湖海陆丰人的文化之一。
据称,海陆丰人拜“后尾公”的传统拜下来之后,就要一直依循着前人的脚步一路拜下去,传下去。话虽如此,但如今的海陆丰人越来越少,只剩下几户人家的长辈还能说海陆丰话。
在一切都还没有消失之前
寻找美湖海陆丰
在槟岛人的印象中,美湖就是一个渔村,也有养猪农,至今仍然只有一条车道与外界连接。美湖人会称自己住的村子为“尾湖”,这是美湖最初的名字,只有外人才会称那里为“美湖”。
美湖自上两个世纪的60年代开始就有华人先贤落户,在这里长大的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助理教授陈爱梅接受采访说,她本身就是海陆丰人。她表示最早来到美湖的籍贯有两大群体,分别是客家人和海陆丰人。海陆丰人居住在沿海地区,海陆丰人是广东省族群之一,主要聚居在广东陆丰,海丰和汕尾,他们受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的影响,融合了传统的闽南文化而形成的特殊海陆丰文化,他们会告诉你,他不是闽南人,不是潮汕人,也不是客家人,他们是海陆丰人。
透过陈爱梅,《籍宝乡》制作团队联络上了美湖村里少数会讲海陆丰话的阿姨陈亚汉。她说现在能遇到的海陆丰人越来越少,有时遇到就会说上几句海陆丰话,“不讲的话就没有了。”陈亚汉一脸惋惜。
身为海陆丰人的陈爱梅努力着手于本土研究工作,带领学生开始做起了史料搜集的研究工作。“然后随着像我祖父这一代,第一代移民凋零之后,其实我们知道的已经非常的少了。可是如果你现在不去做的话,可能会流失得更快。”记载的速度要是赶不上流失的速度,这一切很快就会消失,所以她知道她不可以等,在一切还没有消失之前,她能做的就是记录下来。
“我算是移民第三代,可是我从小就不晓得甚么是海陆丰,为甚么呢?因为我们的方言群里头一定要写客家、福建、广东、海南这5大方言群,还有其他的话,我都不晓得我要写甚么。后来我祖父在世的时候我有问过他,我们是不是客家人?他非常笃定地跟我说,我们不是客家人。”作为马来西亚籍贯群里较为少数的海陆丰人,常常面对不知道要如何向别人解释自己的籍贯由来的困扰,于是陈爱梅为了解除这样的困扰,便沿着家族的族谱追查祖父的原乡,这一切,皆因想要了解自己,了解海陆丰的根从哪里来?
“然后我去到的时候,他们都非常的热情,啊,你从美湖来的,从美湖回来的,非常热情地招待我,他们坐下来就开始说海陆丰话。他们说,你怎么会讲我们的话。我去到那边之后,感触非常深。”
她曾在2015年到槟城美湖水长华人义山做考察,调查墓碑并探析海陆丰人和客家人在马来西亚的关系。“应该是在两三年前,我刚进拉曼大学的时候,那时候申请了一笔计划,很小的一个计划,我们就带领槟城的学生,针对美湖水长义山做全面性的调查。每个墓碑都去拍照记录,大概有三四百个墓碑资料,我们整理出来了写陆裔,就是陆丰的确定的大约有四分之一,从古至今。在清朝的时候将近有一半这里的人是属于陆裔的,是属于陆丰的。如果连惠州都加起来的话,将近有百分之四十的美湖人都是属于惠州人,包括海陆丰人。所以这里是一个大本营。当然我们知道在马六甲也有一些,听说在鲁乃也有一些。”她在接受访问的时候这么说,可以说槟岛美湖是海陆丰人的大本营。
《籍宝乡》第十二集游了一趟槟城古都,聚集现代与古老建筑与文化,并行不悖的这座北岛,我们寻找到了不同籍贯的大士爷,在这个声色明媚的城市里,也找到了还保留着维多利亚建筑风格的老万山巴刹,也采集到少数的海陆丰人的习俗与乡音。
在这座城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现代化与发展的脚步如何一点一点地取代往日的痕迹,从零落的酬神戏舞台下的观众,从热闹不再的老万山,又或者是从这一天一天越来越少人会说的海陆丰话里…………这一切的追寻在纷纷扰扰的城市里也许很快就会被覆蓋过去,但曾经存在过的,现在仍然存在的,对许多在乎的人来说,仍然有追寻与保留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