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1/04/2018
莫泰熙为华教错过孩子成长 “我是不及格父亲”

莫泰熙在采访过程中提起自己与家人之间的遗憾,眼泪在眼眶打转

华教园丁莫泰熙老师是不及格的父亲?

莫老师日前在吉华独中分享华教故事,面对星洲日报学记专访时,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道出自己的无奈!

莫老师在华教斗争上从不退缩,不过,当谈到至今他还没办法兑现自己对家人的承诺,即付出时间去陪伴他们时,忍不住眼眶含泪,坦言自己是不及格的父亲。

莫老师育有三男一女,不过,他一生为华教奔波劳累,常常太忙而没有办法空出时间与儿女沟通及相处。时间久了,莫老师与儿女产生了看不见的隔阂,彼此也变得越来越不会去沟通。

莫老师是第4次受吉华独中辅导处主任蔡福花的邀请到校分享,他想起在2006年62岁时正式退休后,曾在家里翻看儿女们小时候的照片,无意间发现照片里只有孩子们幼儿园时的照片。

他说,儿女们上了小学后,和自己拍的照片少之又少,而且看着孩子的照片,他也几乎没有印象。

对于无法陪伴在儿女以及妻子身边,莫老师感到非常内疚,所以才说自己是名不合格的父亲及丈夫。

之后,莫老师开了家庭会议,在会议中承认自己的错误也鞠躬道歉,请求家人原谅他,并且给予他机会弥补过去失去的陪伴。

有遗憾但不后悔

莫老师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没人会想要牺牲自己,但若不牺牲自己又要如何去守护华教。”

莫老师提到“族魂”林连玉,一个人漂洋过海来到马来西亚,把妻儿都留在中国,为这一片土地争取华文教育的机会,哪怕自己的公民权被褫夺了也不退缩。

他感叹,这就是林连玉不屈不挠的精神,也是他坚持在华教这条路继续走下去的精神支柱。

他说,因为华教工作者的身分,导致和家人的相处时间减少,他确实很遗憾,但他从不感到后悔,因为这就是人生,有起有落,有高有低的起伏,也是人生的缺陷美。

“因为有了这些起伏和缺陷美,我们的人生才会精彩,所以我们必须坚信给予自己一个精彩的人生,就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

母语就像母亲不能不认识

莫老师从小就在华文教育环境下长大,升上高一那一年,改变了他的一生。

莫老师原在马六甲育民中学就读,后来因《1961年教育法令》,原本属于华文教育的育民中学改制成育民国民型中学。

在改制的过程中,莫老师与一群同志在林连玉捍卫中文教育的精神熏染下,发起一系列抵抗改制的运动,例如:集体罢课、集体示威等等。

最后虽没抗争成功,却坚定了莫老师为华文教育尽心尽力的基础。

之后莫老师转校到芙蓉中华中学,虽然该校也在《1961年教育法令》下受影响,但该校却坚决不改制。

在高中毕业之后,莫老师到新加坡南洋大学深造,毕业后该大学却遭当时的总理李光耀强制关闭。

莫老师认为在李光耀关闭所有华文、淡米尔文、马来文教育中心后,新加坡公民已丧失了原本该有的民族、文化以及传统。只留下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的皮囊,内里已全然不是原本该有的灵魂了。

“母语就像自己的母亲,若连自己的母亲都不认识了,怎敢称呼自己为华裔、巫裔、印裔等的后人呢?”

坚持每月打扫林连玉坟墓

莫老师自中学时期通过阅读林连玉的著作认识并且崇拜他。他认为,一个人活着需要两种力量,即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力量。

“物质上的力量是食物、水、空气等,没有了它人类无法继续生存。而精神上的力量是意志力、毅力,还有家人的支持陪伴。”

他举例,在地震灾区被石头重压着的母亲和宝宝,往往都是母亲往生但宝宝活着,这是因为宝宝对地震还没有意识,单凭精神上的力量支撑他活下去。

而林连玉所给予的力量便是精神上的力量,让他有继续坚持为华教奋斗的力量。

莫老师一直到大学毕业,回到母校当老师也没有机会接触林连玉本人,直到在他出狱后到董总工作,才真正认识林连玉。

从那时候开始,莫老师就一直陪伴在林连玉左右,一直到林连玉生病进了医院也还在身旁陪伴。林连玉逝世后,莫老师仍然坚持每一个月为他打扫坟墓。

华教之路走得快乐

吉华独中辅导处主任蔡福花老师邀请莫老师来学校分享,是要让更多人了解林连玉和莫泰熙。

“莫泰熙老师是活生生的历史,他有自己有趣的地方。如果不好好珍惜,那就真的太可惜。”

在吉华独中讲座会的问答环节里,来自高三文商乙的廖伟毅同学问道,要如何才能够在友族同胞之间达到平等?

莫老师说,其实很难,但不代表不能达成。只要我们的子孙们继续努力,迟早都能够达成。

来自高三文商甲的刘奇泉问莫老师:“走在华教的这条路上,一定很艰辛。您会觉得很辛苦,还是会越战越勇?”

莫老师表示,他也是人,他也会累,迟早会死,在人生中,会快乐也会痛苦,这是他避免不了的。但在华教这条路上,他觉得很快乐。

他说,有一大批人和他一样,为华教誓死奋斗,有些人就像林连玉一样,大名鼎鼎,还有很多人是无名英雄,他谦虚地自认像是个螺丝钉。

他现在患有癌症,不管怎么艰辛、痛苦,也就只能快乐面对。他幽默地说,别让他那么早死,让他继续为华教奋斗。


全校师生与莫泰熙合照。

学记感想

亲切幽默

因为要写《年轻人》版专题,我们4名学记才有机会私下采访莫老师。

采访过程中,莫老师没有大人物的那种距离感,他的言语会让人想要知道更多他背后的故事。

莫老师在告诉我们他一路走来的故事时,有时候会因为话题严肃而气氛紧张,但莫老师常用幽默口吻打破这个气氛。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莫老师因为家庭关系而流下的眼泪,他为了华教不惜赔上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这种精神真让人佩服。

负责人评语

照片与新闻同等重要

这批吉华独中的学记在该校老师杨微屏指导下,新闻写作技巧已经锻炼得很不错了,这篇专题报道中,我也只是在整体结构上稍作修饰,整体来说,学记写得很好。

美中不足的是,新闻照片拍得很暗,有些照片暗得连脸部表情也看不清楚,新闻照与新闻同等重要,学记千万别忽略了。

主持人的话

全国营不容错过

邱武才

武才哥过去几个星期没有休息,都在忙碌报馆大小活动(亚发COCO巡回校园宣传全国中小学孝道征文比赛讲座会、饮料派送活动、赞助学生阅报计划推介礼等),差点忘记处理学记出席全国营的交通安排。

其实每一年学记负责人也很期待出席全国营,因为7区负责人可联谊外,也难得有机会带领学记一起参与如此盛大的活动。

学记须要在2年任期内最少参与6次学记活动,其中不可错过的,就是参与一年一度的全国营,这届轮到马六甲区学记队承办,也让学记有机会一睹马六甲区学记的筹办能力和设计节目的创意。

学记们,记得2020年就是由槟吉玻北霹雳区承办全国营,所以在还没有筹备之前,学记需要到各区参考不一样地区学记的办营技巧,然后提高自己的能力。

除了提醒学记之外,也要呼吁老学记,是时候安排时间回来与学记队共同进退,让槟吉玻北霹雳区的学记,向全国学记展现我们的办营能力!

莫泰熙老师虽然年纪大了,但依然很耐心地与本报学记分享人生故事。

莫泰熙(中)与本报学记,林姵霓(左起)、黄欣婕、梁康柔、郭义凌在采访后合影。

吉华独中辅导处主任蔡福花认真聆听莫泰熙演说,好几次被感动得流眼泪。

学生记者 专题报道

策划/槟吉玻北霹雳区学记负责人胡喜明

联合报道/槟吉玻北霹雳区吉华独中学记

林姵霓(PA1725)、郭义凌(PA1726)、梁康柔(PA1729)、黄茹敏(PA1845)、黄欣婕(PA1841)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