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6/04/2018
【框里框外】谢林霖·建筑里的包容
作者: niki

在日本旅行的时候,会对他们“和洋并置式”的建筑有点嘀咕。在南洋,我们的建筑多是“中西合璧”:西式的砖墙、中式的窗门,西洋的柱头和基座上是中华式样的蝙蝠与百鸟争鸣,黑白地砖上摆的是花梨木家具,螺旋梯旁是泥灶,灶上用的是大生铁锅;在家屋整体西洋化后,加上中国风元素是我们大同的特征,一如我们特有的海南西餐。可是日本这个地方,却是把和式的起居室和洋式的迎宾馆分开,日常生活还是处在拉门榻榻米之间;而穿上西装和金发碧眼打交道的,就在充满石膏灰泥装饰的纯西洋建筑里进行,毫不妥协的相对而发生。

根据藤森照信的说法,这是从明治到昭和战前时期仅见于日本的现象。这到底是妥协还是执着呢?我倒觉得这和日本民族的强烈意识很有关系吧!毕竟这是一个至今还在各个季节进行着各种祭典,维持自己独特语言,还相信生命如樱花的国度。

不妥协的日式建筑风格

藤森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论点,说到日本的建筑样式与西洋样式的不同。西洋建筑学里,谈的是风格学,不同年代因为艺术装饰文化以及建筑技术的演变,发展出不同的建筑形态,从巴洛克的自由动感到后期古典主义的理性逻辑,也呈现了社会体制的改变。这是一条有迹可循的顺流河水,与时并进的建筑史。而日本建筑史里记载的风格,并不会随时代而变迁,却是以建筑个别功能来区分的,比如之前谈到的金阁寺是3层楼阁,第一层为“法水院”,属寝殿造风格;第二层为“潮音洞”,供奉观音,是武士的建筑风格;第三层是正方形的佛堂,供奉3尊阿弥陀佛,为中国(唐朝)风格的“究竟顶”,属禅宗佛殿建筑风格。寝殿、武士和佛殿这3种风格才是日本建筑样式的区分,并不苟泥于建造的年代。

以这个角度来思考的话,和洋并置倒是合理的,纯粹针对用途来思考布置!

洋楼建筑里有中国建筑格局,以太师屏风格扇隔开前厅和天井,是西方建筑里没有的设计。

生活起居牵连很多文化的根底,如何行走、饮食、身体清洁与家庭伦理有关的基本礼仪,都和居住的建筑千丝万缕、不可分割。洋楼冰冷坚硬的地砖不宜跪坐,也不适合穿着足袋行走,鞋子碎步的走动怕像踢哒舞的声音烦人,并不贴切配合日本文化里女子应有的悄无声息。

而洋人穿着鞋子大踏步进门的习惯,坐在提高的椅子上用刀叉切割大片肉食,在烛光下有瓷盘和银器交错的声音,对日本文化里讲求和谐精神、安静柔和的和室是格格不入的。为了免掉不必要的争执,或是牺牲掉对他们相对重要的生活美学,他们选择了分而治之。

反观身在南洋的我们,早在南来之前就已经坐在凳子上,靠着桌子吃饭夹菜,穿着鞋子入屋,这些习惯听说唐代以后就开始了;对于我们南来的祖宗,日常起居习惯要融入西洋式的洋楼之间,并不是一个很高的门槛。因此当我们必须把洋人贵宾到访考虑进来的时候,就不需要如日本人那样天人交战,很自然地就架起了洋楼,留下了中国的格局,加上了我们认为重要的平安吉祥装饰,说来都是包容,这倒是我们亚洲人的共同观念。

本来木雕的花纹,除了门扇,还会出现在窗口作为透雕。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