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脉络由各种纵横交错的街道所组成,两旁铺满光鲜外装的店铺,一些斑驳的老店也因易手,注入全新业务,成为老街坊的新邻居。倒是鲜少人关注幽静的老街,属于街坊日常生活闲聊的场所。
跟随周鸿辉走进巴生老街,就犹如隔绝了大街的喧嚣,可以放慢步伐,去抚摸时代遗留在老建筑身上的痕迹。他不住在老街,但走到那里,能一一叫出老街坊名字,与他们站在五脚基寒暄一番。他笑说,谈天时,无形中就成了采集故事者,记录了老街坊对后街的各种回忆和事迹。
寻找肉骨茶以外的故事
我和周鸿辉约在巴生著名的“中国酒店”传统咖啡店碰面。这是一家3层楼高的老建筑,店铺空间并不宽敞,风格依然保留六七十年代咖啡店的味道。1940年,这家“中国酒店”将3种业务集一身。这也与巴生老街早期店铺的经营概念相同,将商店的空间腾出来,出租给不同业务。无疑这些老店是最早实践共享空间的理念。
说回“中国酒店”,最高那一楼共有8间房,至今这家咖啡店还保存酒店的号码板。二楼是餐馆,当时很多人都喜欢在这里举办婚宴。在与中国酒店负责人聊天时,才得知这家酒店也曾充当婚姻注册所角色,很多人都到这里相亲,结下一段好姻缘。底楼则是咖啡店,还有酒吧台。“在英殖民时期,这里还有卖酒。”教育旅游策划者周鸿辉说,70年代之后,只剩下咖啡馆独撑,并将楼上的酒店和餐馆改造成员工宿舍。这间咖啡店可说非常火红,一大清早就人声鼎沸,为了一张桌子可要等很久。一杯海南咖啡、蒸或烤海南面包、生熟蛋,还有热腾腾的椰浆饭,成为三大种族最爱聚集地。他说,已故雪州苏丹阿都阿兹也喜欢来这里喝咖啡。“其实这也是整个社区最和谐的地方。”
随处一指都有故事
人说放慢脚步才可以发掘隐藏在城市中的瑰丽。然而用体力、视觉和触觉还不够,很多故事都留存在老街坊的记忆里。跟随他的脚步浏览了巴生老街、火车站路、小印度街,随处一指,他都能说出一段故事。
他很喜欢历史、地理和探索各大城镇不为人知的事迹。那么成为导游就可以完成自己的心愿。一般而言,导游得熟悉国内各个景点的历史文化。对周鸿辉而言,其他州属的景点和美食特色,他都如数家珍。
然而有一次游客询问起他家乡的故事和特点,他只想起著名的肉骨茶,却想不到肉骨茶以外的故事。
“有时带团到槟城、太平和马六甲,我很熟悉那里的地理和美食。这却让游客误会以为我是当地人。”游客的好奇心,无形中启动他想探索家乡的动力,成为家乡的代言人。
2015年,他开始带朋友去浏览巴生社区,当时的导览团并没有对外公开。“大家来到就会说,‘阿Fai,带我们去吃肉骨茶吧!’这样我就带他们走走介绍巴生景点。”全然属于义务性质,免费带朋友去玩。直至年中遇上了朴乐空间负责人,有了新的导览跑道。
朴乐空间是一家素食民宿,希望住客住在巴生并且认识在地文化,但却没有人可以带住客导览巴生。两人一拍即合,展开讨论和策划。直至2016年中正式推出社区导览团。
文化收费是一个筛选制
收费?不收费?这个问题不难。周鸿辉曾经遇到一位资深的社区导览前辈,对方劝说倘若不收费,难以维持自己的生活,因此必须征收费用。“这个收费就叫文化付费。在国外已经很盛行了,但这里很多人不熟悉这样的文化风气。”
进行收费制后,他倒是接触到很多想要真正认识这个社区文化的人。他笑说,收费之后就自动筛选了那些“放飞机”或“讲爽”的人。
“我一直认为去旅行不是走马看花。”旅游并非巡回打卡,品尝当地美食后就回去。实际上,他会更希望达到深度旅行,了解地方历史变迁,对地方产生感情。“除了我喜欢这个地方之外,我也希望参与导览团的人也爱上巴生社区。”
要成为一个行走的知识库,本身就要累积更多的知识。周鸿辉很喜欢听故事,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走进社区,与街坊做朋友,熟悉对方的生活习惯。久而久之,竟也听到了不少珍贵的故事,采集不少口述历史。他们可能是时代重大事件的见证者,也可能是安于生活的老百姓。他却从老一辈的生命历程当中,发掘和还原了不少他对巴生的历史空白处。
每次导览都要有新发现
呷了一口拉茶后,他坦言,自己也曾遇到瓶颈和厌倦。但他给自己喊话,每一次走进老街都要有新发现。不断发现新东西就是他最大的动力。他大笑说,如果没有这次采访,可能就不会知道原来中国酒店曾经有婚姻注册服务。
这条老街有永安药行、仁和药行、华生钟表行、潮兴饭粥店、德地肉骨茶,还有新式咖啡店SeraphAwaken等等。“我从建筑系老师那里学回来,虽然没有写上年份,单从建筑风格可以推测钟表行这一排的建筑年份介于1920至1930年之间。”永安药行那一排的建筑年份则是1950年左右。巴生后街店屋高低不齐,不像槟城或马六甲的老店屋,整排得以保存下来。然而这样也融入了不同年份的建筑特色风格,别有一番风景。以前的老街是店屋文化,业者楼下经营生意,打烊之后直接上楼就是自己的家。随着年轻一辈纷纷迁出,老街仅留下老店默默驻守着。
来上巴生历史户外学堂
为什么是推广老街?除了历史悠久的缘故,另一方面存有周鸿辉的中学回忆。父母以前常带他到这里买校鞋校衣,吃过源源鸡饭粒、云吞面,但这些店都早已消失了。如果不推广和维护老街,逐渐会面临没落。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因此他开始号召志同道合的巴生年轻人组团,并且给予培训。“一个人导览做能力有限,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和分享。最好是巴生人,因为你会有一种在地情怀。”今年1月份,一共有12人组成“Jalan-jalan Klang巴生历史户外学堂”,配合学校和会馆去推动社区导览。
“学生可以改变社区的命运。”周鸿辉希望栽培文化种子,努力在学生心中播种,学会维护社区在地文化历史。他希望未来的5至10年,这班文化种子可以萌芽,变成一股力量,一批接一批去延续老社区的生命。
第二次生命给老店空间
提及整体的社区导览方向,周鸿辉有很明确的目标,从推动社区、提升社区知名度、与老店家配合、为老店家注入新概念、美化社区、推动社区后巷市集,最后是打造共享空间。
他声称,最终的目标是在老街设立以巴生为主题的文化馆。由于老街店铺都是店屋文化,即使楼上不是住户,也会被当成货仓或闲置。他希望能将老建筑闲置的空间注入新的生命力,引进画廊、文青咖啡馆、社区图书馆或背包客栈等等,给闲置空间第二次重生的生命。
【中国酒店】
巴生中国酒店成立于1940年,是一间古色古香的咖啡店。
如果仔细留意店外的石柱,依然保存当年的名称————中国酒店菜馆。据了解,这家酒店由5位来自中国的海南籍人士合资经营。
当时为了接待前来南洋工作移民,在这里建三层楼高的酒店。
三楼是酒店房间,二楼是餐厅,底楼则是咖啡店。70年代,两家业务都相继关闭,只剩下咖啡店独撑整栋楼。业者却没有打算翻新,依旧保存固有的店名。几张老旧的云石桌子,别具一格的店内装潢设计,复古的花式磁砖,还有门口两大古朴的木橱。进到咖啡店就仿佛回到旧时咖啡店氛围和情怀。如今,中国酒店已经祖传三代,成为巴生一个热门据点。
【巴生南区消防局】
巴生南区消防局成立于1890年,位于Jalan Gedung Raja Abdullah,是一栋拥有维多利亚风格的旧建筑。内有一间小型博物馆,并于2015年12月对外开放。进去就会看到一本1964年的工作记录记事本,还有早期消防局的消防工具、服装和器材。这里还有一个古董————英殖民时期的保险箱。由于遗失了锁匙,消防局单位不想强行撬开这个古物,因此就让它维持原样,也无法得知保险箱里面收藏了什么物品。同时,还有一个1980年代的手动消防警报器。这个警报器是吉胆岛志愿消防局在紧急情况时,向居住在渔村居民发出警告。
如今这个历史物件也收藏在消防局的小型博物馆里。
【拉惹阿都拉仓库】
整个社区最古老的建筑就是拉惹阿都拉仓库,有162年历史。追溯起源,拉惹阿都拉在1856年利用这个仓库征收在巴生河流域所采集的锡米。直至1874年,雪兰莪第一任参政司大卫逊(J.G.Davidson)将这个仓库转换成政府办事处。
从1880至1974年,这间仓库从办事处转变成警察局。来到1985年,雪兰莪州立博物馆将之改造成锡米博物馆,记录锡矿业的历史。后来建筑结构出现状况,底层墙壁有潮湿的现象,部份墙壁也因为邻近道路频密的车流量震动以致出现裂缝。国家遗产局在2008年12月开始一系列保护工作,直至2009年7月完成。这间仓库最特别的地方是采用了19世纪英印式(Anglo-Indian)的建筑风格,底层是水泥地板,上层是木板。然而,最后却被荒废,大门终日深锁,重开之日遥遥无期。
【苏丹阿都阿兹皇家展览馆】
人称“巴生白宫”的苏丹阿都阿兹皇家展览馆原名为苏丹苏莱曼大厦,现为雪州内最有价值的展览馆。苏丹苏莱曼大厦已有百年历史,并在2005年被改建成展览馆,直至2006年杪竣工。馆内展览了雪州的发展史,也收藏了雪州历代苏丹的故事,以及王室的私人收藏品。这间博物馆也是为了纪念已故雪州第8任苏丹阿都阿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