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8/05/2018
【框里框外】谢林霖·安顺的一道钟声
作者: niki

Teluk Intan,久远以前就叫Teluk Mak Intan,是一位顶起半边天的女头家地盘。后来因为1867至1871年间的总督Major General Archibald Edward Harbord Anson一手策划了这地方的发展,把全马第四条铁路从打巴连接到这里,就安名为安顺。1982年,这地方又正名为钻石湾(Teluk Intan),在那九拐十八弯的霹雳河畔,这个安静的地方也曾是霹雳皇廷处,如今喧闹已过,安顺这名字在华人社会里就那样生根了,想来不外是因为平安和顺利总是居民亘古不变的期望。

从太平沿旧路走,经过实兆远,就会来到这里,147公里。我们悠悠闲闲的在漫天黑云下走了3小时,半途还要让路给一群从河里归山的猴子。转进安顺市大路,来到一片广场,这里就站着1885年建的钟楼。我喜欢这里不刻意的突出一个古迹,却留下一个可以仰望、远观的距离,让来的人观赏。牌上记录和维基百科上的资料有点混乱,一说是梁全忠所建,另一个版本则指梁全忠是钟楼的建造委托人,而梁景昌为设计师。

打开几层楼板,摆上测量水平的仪器。
想来功能为重,结构上倒是简洁不花巧。

记录上都写这一座塔本来是水塔,为的是要在旱季时惠及当地居民,也因为当时在安顺市区并没有救火局设施,远水救不了近火,梁全忠的这一点考量,造就了今天高85尺的塔楼──看上去有8层,其实不过只有3层有楼板,其他的就是一个巨型的铁制水塔,从外面可以透过屋檐间看到,而从塔内部的第三层看上去,就是一个好像外太空来物的铁质球形体,有一个伸缩梯子可以上下。

这一座塔本来不斜,不过建后4年,即1889年到1895年的时候,霹雳河泛滥,土壤变得松软,地基因此而站不稳了。在钟楼开始靠向城市的时候,为了安全起见,这一座集水塔就不再使用。自此这座建筑换了几手,英殖民地期间是童子军集合所,日军统治期间就用作军事了望台,居高临下,也不知让多少人背上一片寒。

说回建筑,其实简单,不过是一圈承重墙为中心,由此延伸出去的木结构,造成一道道宽约6尺的走廊,供游人绕着塔身看安顺街景。塔身内有另一组木结构,组成内间的木地板,一道110级的楼梯让人一路来到3楼,而以上的层级就得用塔身外的楼梯了,可是平常是不开放的。

安顺,这一个美丽安静而不孤独的城市,钟楼上每15分钟敲响百年不停的钟,这一座有中国风味的八层塔圆满了19世纪的慈善家心愿,给了我们一个马来西亚别处不可见的建筑。我一路往上走去,回头看为了安装水平测量仪而打开的几层板,想我们的古迹保护到底还要走多远,才能以一个更低的姿态仰望这些建筑,不禁戚戚然。

看来还簇新的储水箱。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