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0/06/2018
人生大事 礼俗大不同‧各族婚礼重视传统
作者: yflen2

一对新人拜堂成亲,许下誓言:“我愿意。”(Ido),获宾客称赞“珠联璧合”(Seperti cincin denganpermata)。惊鸿一瞥,新娘的手上还纹上了汉娜(Henna)彩绘,好一个马来西亚婚礼。

自立国以来,多元种族、文化和宗教构筑了马来西亚的根基,无论是巫裔、华裔还是印裔,嫁娶婚事皆是他们的人生一大要事,但对于彼此的婚礼传统礼俗,我们又了解多少呢?

我国穆斯林和非穆斯林有不同的婚姻管制法,分别为伊斯兰法和1976年法律改革(婚姻及离婚)法令。据现有伊斯兰家庭法令,男女最低合法结婚年龄是18岁和16岁,非穆斯林则是18岁,21岁以下需得父母同意。

1976年法律改革(婚姻及离婚)法令于1982年3月1日生效,规定所有非穆斯林、非大马半岛或沙巴及砂拉越土著的大马籍人士必须在此法令下注册,并且只能一夫一妻制。伊斯兰法提倡一夫一妻制,但允许有限制的多妻制度。

另外,沙巴和砂拉越土著有权选择在1976年法律改革(婚姻及离婚)法令下注册结婚。无论是本地或国外,若在婚姻有效期间或在原配偶有生之年再婚,该人将犯下重婚罪,在刑事法典第494条文下被判监及罚款。

●巫裔婚礼
赠订婚礼代表夫对妻责任

婚礼前,穆斯林新人将在清真寺进行缔造婚约(AkadNikah)证婚仪式,由伊玛目(Imam)或卡迪(al-Qadi)朗诵《可兰经》诗节,并见证新郎与新娘签下婚姻证书。

丈夫较后会赠送订婚礼物(mas kahwin)给新婚妻子,这是马来婚礼传统礼俗中重要的一环,代表丈夫从今往后对妻子的责任。

婚礼当天,新郎会在伴郎群伴随下从家中出发前往迎娶新娘,过程会吟唱《可兰经》来祝福新人。新郎会穿上传统的马来长袖服饰,新娘则会穿上沙龙长洋装的马来套装(Baju Kurung)或芭雅服(Baju Kebaya),并带上精美头饰。

在“并作礼”(bersanding)仪式上,新人会如同国王和王后般,坐在以传统鲜花布置的王椅上,接受各方宾客的道贺。宾客无需穿传统服饰,只需穿戴适宜即可。

宾客也会在他们身上撒黄米和花瓣,寓意绵延子孙,现场会融入不少武术表演,许多新人甚至会在另一天举行第2次庆祝仪式。事后新郎和新娘会一同用餐(makanberdemai),新婚妻子会在宾客面前第一次服侍丈夫进餐。

婚礼结束后宾客会收到蛋花、巧克力或糖果作为回礼。

●峇峇娘惹婚礼
礼俗与马来社会相似

峇峇娘惹的婚礼习俗与马来社会相仿,在婚礼上可看到象征新娘圣洁的薷叶盒(Tepak Sirih)。此外还会赠送订婚礼物(mas kahwin)给女方父母。

其它礼俗还包括交换戒指和礼物、使用百花(bungarampai)和烧香,伴有龙根舞(Ronggeng)、传统歌舞(Boria)和中国乐队演奏。有钱的峇峇娘惹会进行为期12天的仪式,平民则只是在第1天和第12天举行仪式。

●锡克婚礼
锡克庙举行婚礼仪式

锡克族婚礼分为订婚(mangani)、双方父母会面(milni)和结婚(anand karaj)。订婚仪式通常在男方家里或锡克庙进行,所有亲友都会出席见证,婚礼前会有个沐浴仪式(mandi vatna)。

婚礼当天,新郎父亲和新娘父亲在女方住处会有个会面仪式,新郎团抵达时会诵经(ardas)。新娘父亲会赠送一条棉被、现金、戒指或金镯予新郎父亲,过后双方相互拥抱。

锡克人的婚礼仪式是在锡克庙举行,一般以吟唱诗篇和经文开始,由宗教司(granthi)主持。其后女方父亲会给新郎一块围巾(palla),后者会与新娘各持一端,围绕师尊走4次,名为拉婉(lavan)。最后以宗教司、新人和其父亲祷告下,婚礼宣告结束。

无论是婚礼布置或服饰,华人在传统婚礼上皆喜欢以红色为主。(图:星洲日报)

●华裔婚礼
婚期择定重中之重

以往华人婚姻习俗礼仪讲求“三书六礼”: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六礼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迎亲。虽然这种传统婚嫁程序部份已不适用于现代生活,但仍在迎亲时仍保留“大礼”和“嫁妆”2项仪式。

婚期择定是重中之重的大事,通常会用黄历通书或择日专家挑选黄道吉日,考虑因素包括家中近期可否有凶丧之事、主要涉及人物到场和生理状况,男方会选出2个不同的吉日后征求女方同意。

提亲当日,双方家长会见面讨论筹备婚礼、礼金和礼品;男方在婚礼前一个月会进行“过文定”(聘书)和“过大礼”仪式,其亲属会在2个星期前把礼金和礼品送到准新娘家中,女方在当日会回礼,过后就可以派送喜帖。

迎亲是整个婚礼的重头戏。接新娘当天,新郎在伴郎团的陪同下来到女方家中,抵达后还要经过“重重难关”,给姐妹团开门利是后,才能顺利入门抱得美人归。大妗姐或伴娘带新娘出来交给其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

新人拜过天地和祖先后向双亲长辈跪拜奉茶,出门后新娘需有红伞护着,寓意开枝散叶,上花车前新娘会向送行的亲友鞠躬致意。到男家后,翁姑就会出来大厅会见新人,后祭拜天地祖先,奉茶跪拜长辈。

印裔新娘穿镶著金边的红色婚纱,佩戴黄金首饰和珠宝。(图:星洲日报)

●印裔婚礼
新人婚礼前夕不允许见面

婚礼前夕,新娘的父母会举办一个小典礼,借此欢迎新郎和其家属,一般上新娘母亲会赠送礼物给男方母亲。不过,新人在这段期间是不允许见面的。

大多时候新娘都是穿镶著金边的红色(生活富裕)和白色(纯洁)婚纱,配戴许多黄金首饰和珠宝,并在手脚上涂上名为汉娜的天然植物颜料手绘图案。

新郎在婚礼当天会引领一批迎亲队去接新娘,到达后会在新娘的头发分线处涂上水状朱砂。婚礼仪式有3个部份,分别为洗脚(kanyadaan)、牵手(hastamelap)和点燃火焰(在印裔社会,火具有圣洁之意)。新娘的父母会用牛奶和清水为新人洗脚,祝福夫妻展开新生活。

过后,新娘的右手会被放到新郎的右手中,并在肩头缠绕24圈白布,象征百年好合。他们的手中必须拿着大米、燕麦和树叶等,意味财富、健康和幸福。

印裔同胞喜欢热闹,因此出席婚礼的双方亲友是越多越好。伴郎团也会向新人洒花瓣,以驱除邪恶。

●卡达山杜顺婚礼
交换饭团重要传统仪式

卡达山杜顺人结婚前会论及谈婚(merisik)、求婚和订婚。在谈婚阶段,男方会委派家中一老前往女家,历时数日,询问对方的家里、事业和婚姻情况。

若顺利通过谈婚,女方家长会决定男方前来提亲的日子。届时男方会携带古铜戒指上门求婚。如果女方家长接受这枚戒指,他们会把其放在枕头下,并在当天净身和不接触任何酒精饮品,以确保清醒。

为使新人团结一心,新人会在婚礼仪式共用一个碗碟进食,婚礼一般为期3天。婚礼上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传统仪式,即交换饭团(miohon pinisi),新人会把饭搓成鸡蛋大小,互相交换后食用,然后才开始招待宾客。

●比达友婚礼
婚礼与稻米收割息息相关

比达友族的婚礼与稻米收割息息相关,收成越好,婚礼就越多,反之亦然,因为婚礼对于他们而言,尤其是长子或独生子而言是奢侈的飨宴。

该族没有谈婚仪式,只要双方情投意合,他们就可以在求婚仪式上交换戒指。女性最低订婚年龄是16,男性则是18岁。

婚礼的隆重程度取决于新人的家族经济能力,而婚后要居何处也在于男女方的社会地位。如果男方处于优势,则可让女方与其家人同住(amalan virilokal),相反若女性地位较高,男方就要与其家人同住。

待婚姻稳定下来后,夫妻可各自住在自己的家(amalan neolokal)。

●姆鲁婚礼
婚庆持续5天

姆鲁族的婚庆一般会持续5天,首3天会在新娘的家中举行,剩下的日子则在新郎家。新娘会在离家当天穿上传统衣裳,化妆完毕后就会坐在一个铺满名贵布料的房间内,等待男方父母接她出房,前往新郎家中。

临别之际,女方家人会因不舍分别而哭泣。婚礼上会有传统民族表演,男女舞者会在5鼓伴奏下翩翩起舞。

●伊班婚礼
需在传统习俗下进行

在伊班社会,男子适婚年龄为22岁,女方则无年龄限制。一场完美的婚礼,需在传统习俗的前提下进行,破坏礼数的将被罚款,以免夫妻遭遇灾祸。

伊班人一旦想要结成夫妻,就必须经历谈婚、求婚、订婚和结婚仪式。谈婚成功后,最好在短期内就去订婚和结婚,以免夜长梦多,女方自此也不准接受准丈夫以外的男人邀约。

筹备婚礼的过程,双方会“各司其职”————男方家人准备开销事宜,女方家人负责狩猎以供婚礼佳肴。派喜帖的时候,代表分发的人会身上会带着绳索,绳结的数量会告诉宾客婚礼天数,即5个绳结意味婚礼将为期5天。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