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陈嘉庚纪念馆“先贤交辉”特展系列三布展了,这一次的主题人物是陈嘉庚的好朋友:学贯中西的林文庆但此次的特展标题,把主题人物标为:“游走边缘的时代巨人林文庆“,想来是过誉了,会引起争议的。
林文庆(1869年至1957年),祖籍福建海澄,第二代海峡土生华人(峇峇)。
他是新马第一位获得英女皇奖学金的华裔青年,攻读英国爱丁堡大学医科。但他也是一名不安本身的知识精英,既是高明的的医生,又目光远大的从商,是马来亚树胶业的首倡者,同时亦是华社开设银行(华侨银行)和保险业的先导。此外,他是一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文教工作者,而且还从政。
他一方面对英国表示效忠,又对中国的命运相当关怀,却也热爱本土。林文庆曾是海峡殖民地雄辩滔滔的立法议会议员,却也曾参与中国康梁的保皇运动,又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既表示对英国的效忠,又对中国政局事事关心。
他虽受英文教育,思想上却崇尚孔孟,受康有为等的感召,是新马孔教复兴运动的主要推动者。
他还在其峇峇社群推广“华语运动”,也创办了新马华人第一所女子学校:新加坡华人女子学校,提倡双语教育1921年年至1936年年,他受陈嘉庚之托,远赴中国,出任厦门大学校长。
林文庆的多元背景,造就了他的“跨界”参与。但其一生传奇,存有太多的悲剧性色彩。学贯中西的他,看似“双可”(两方,甚至多方都可以跨界),很有越境游走的能耐,但在那个强调大是大非,非白即黑,非此即彼,不是全盘西化就是封建保守的二元对立标签大时代里,他的跨界“双可“常常成了‘双阻’;他那‘不安本份’的‘中间人’,结果是两面不是人,甚至在各方面都不受讨好林文庆身上的离散性,与当时的中国五四“新青年”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甚至成了“大局“以外的一个被人嘲讽的“局外人”。他所相信的,努力强调的“好东西”,不一定被“意志坚定”而狂飙的主流社会接受,甚至也不能决定他自己的命运。
卸下厦大校长之位后,他回返新加坡,翻译“离骚”,可想其心境。更可悲的是,日本南侵之时,他成了日军傀儡组织,也就是那个负责向新马华人收集奉纳金以“赎罪”的华侨协会的主席。不管他是出于无奈还是被逼,你还能说他是“时代巨人”吗?
配合此次林文庆的特展,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于5月26日主办了“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还原真实的林文庆”座谈会。受邀担任是次座谈的回应人,我在会上提了4个问题:
一,日据时期,林文庆当傀儡组织华侨协会主席是事实,而且战后他也没有为此做辩解,想来他内心是痛苦的。既然林文庆本人也没有辩解,后人何需为林文庆在此事上辩护,甚而“漂白”?
二,把林文庆说成是“时代巨人”,对其评价是不是过高了。毕竟,说一个人是时代巨人,还要看其实际的影响性。
三,推崇林文庆的儒学,要问其儒学是否有哪些超越性?其具体的独特思想有哪些?请举例。
四,儒家讲的君子之学,重在实践。请问推崇儒学的林文庆,在现实的人生实践上,是否贯彻了?
主持人陈亚才说,这4个问题很尖锐。
啊!我是就事论事了。林文庆不是时代巨人,而是时代巨流下,原本是雄辩滔滔,自以为能跨界舞动理想的智者,岂料竟失去了对话的能耐。纵然理解和同情他的人,不把他视为“汉奸”。
但,与其纯化林文庆的精神思想,还不如探其离散的复杂性和悲剧性;与其说他的“风骨”,不如“同理心”的去谅解其晚年手中杯酒的愁绪;与其说林文庆的君子之道,不如读其离骚的心境与其赞曰他的儒学思想,不如探察他的儒教推广;与其强调他的学贯中西,不如究其跨界的窘境,其跨越的阻碍实质是什么?反思如何超越林文庆的难题与无奈的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