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更多拥抱学术自由、积极并勇于对社会表达想法的学生领袖,才能真正看到教育部长马智礼宣布开放公立大学学术自由的成效。
回想我中学、学院与大学时期,校园内虽然从不缺乏各类活动与讲座,但是这些活动性质往往都因局限在既定框架中而显得保守、缺乏活力。然而,当时身处这样氛围下的我,并不觉得有何不妥在小学及中学共11年的教育过程中,我一直都是遵守校规、尊敬老师的“乖乖牌”。尽管在课外活动表现积极,却也逃不出“不要尝试挑战权威、不要尝试有出格行为”的无形框架,因此或多或少也造就了“先把本业(课业)顾好,才去进行其他事务(课外活动或公共议题)”,以及对课业以外的事务冷淡、不积极的心态。
记得中学时期的社团每年都会举办三天两夜的生活营,间中除了会有学生自己安排的项目外,也会邀请校外专家到校开讲。有次当所有社团成员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兴高采烈到学校准备开始三天两夜的在校生活时,却被告知活动申请不符合程序,被迫腰斩。记得那天,一群小孩在周会空地上失望地抱头痛哭。
后来在中学毕业前一两年,我们申办活动时更能感受到校方对活动管束的缩紧态度,而毕业后也不乏听见学弟妹抱怨说:如今学生要办活动更难了。我想,校方还是希望学生不要过于“不务正业”,毕竟专注课业才能考到好成绩。
大学时期,我们一班新闻系学生向校方申请成立新闻社及开设校园新闻网站。
尽管从学生角度来说,开办社团不会为学校带来困扰,但是校方终究有其他考量,因此在申请过程中还是面对一些阻挠。一开始是人数不达标,后来有足够会员人数后,学生事务处以校内已有类似社团而拒绝我们的申请,所幸最后在讲师出马及坚持下,得以开办成功。
印象深刻的“被阻挠事件”还有一笔,那时的前首相敦马哈迪来校园出席活动,并计划在活动后举办新闻发布会。作为新闻系的讲师与学生,当然希望藉此机会体验新闻发布会的真实情况,然而学校公关部一开始拒绝我们的要求,直到我们绕过其他部门,直接写信向校长表达诚意,才获准出席。
虽然申办活动必须有既定程序,校方也有自身考量与规矩,而我也认同这些“阻挠”将是日后在社会上要举办各类学术或非学术类公众活动所会面对到的问题,但是这些繁文缛节、校方设下的限制,还有大专法令下的各种白色恐怖氛围,都大大降低了学生对从课本以外获得知识的热情、渴望与自主。
我所认为的学术自由,不止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举办各类讲座、辩论、演讲或论坛,还包括了学生本身对于追求知识、追求意义的自由。这里所谓的“追求意义”,是指看到校园内或社会上自己所关注的课题,或别人所面对的问题,能自发利用所学,尝试群策群力地解决问题,或为周边环境注入创意与热情,毕竟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为社会与生活解决问题、带来更文明与进步的生活,而不是为了考试。
要改变我国多年以来“循规蹈矩”的校园风气,我想,我们需要更多勇于探索、勇于发言、勇于思考、勇于发挥创意,并且能有见地且自信地与社会沟通的学生领袖,才能“激活”校园死水,让学府摆脱象牙塔形象,重新注入年轻人该有的热血与活力,真正做到学术与社会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