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两字肩负的是责任与使命,飘洋过海工作是为了学习技能与磨练,为传承家业奠下根基。
同益面包西饼厂在马来甸这个霹雳州最小的新村营业迄今已57年,从锡矿业繁盛蓬勃的风光年代至矿业衰落后曲终人散,人口外流,这家面包厂始终都在,见证著村子的兴衰起落。
继承人辞工当面包厂学徒
面包厂的第四代继承人林先业(37岁)闻著面包香气长大,对面包生产过程并不陌生。
他从大学软件工程科系毕业后就到书局任职,负责订购与销售管理,之后加入日本电子公司担任采购员和生产部管理员。
期间他获得公司赏识调派到日本工作,那里是他为本身的管理能力加倍增值的地方,见识到日本人继承文化与品质保持的认真与执著,他将这份精神应用到家业的管理上,带领家业走向更远的前景。
3年前他辞去工作回归家业,花了一年时间在面包厂当学徒,每天凌晨5时开始制作面包,忍受烘炉的炎热,尝尽苦头。
家族团队各居岗位
林先业的曾祖父林明英从海南岛南来后在吉打亲人的面包厂打工,后来顶下亲人在布先的合益面包厂,林先业的祖父也就是第二代传人林道南从吉打南下后就和两名兄弟并肩协助父亲经营面包厂。
1961年林道南自立门户,在马来甸开设面包厂,取名为“同益”,之后再交由第三代也就是林先业的父亲林师荣(65岁)、二叔林师华(62岁)和三叔林师俊(60岁)接手。
随着林先业回归家业,3人已慢慢交棒给他和堂弟林先杰。同益的团队除了家族成员外,还包含三大民族的员工,同益两代传人都各居岗位,林先业的父亲和二叔主要负责送货,三叔负责生产和机械维修,而他主管财政、采购及市场开拓。
林先业接手后也在管理上作出许多调整与改变,包括开发网页。
林先业:祖辈全手工制作面包
林先业说,以往全手工制作的年代,祖辈几乎每天制作面包至深夜,如今是使用电炉烘烤面包,但当年只有柴炉,祖辈得将面包托盘一个个送入炉中烘,他们就是这样耐著炉火的灼热,滴著汗水一点一点地将家业支撑起来,一路延续迄今。
他说,当年除了托放德士送货,脚车就是送货的主要交通工具,一路骑脚车到巴力去送货也是平常事。
“以前‘Roti佬’来拿货的时候是几辆同时间来,祖辈都应接不暇,在我小学时期还有看到‘Roti佬’,之后就没见过了。”
林翠桂:随树胶矿业发展蓬勃
说到以往发生过的事蹟,林先业的姑姑林翠桂就以80年代时期的工人罢工事件最为印象深刻,当时二十多名工人因不满工作时间长而集体罢工近两天,幸得员工的家人理解和体谅工厂工作的性质,把孩子劝服回归岗位,生产运作才得以恢复正常。
传统面包成集体回忆
60至70年代时期因树胶业和矿业的兴盛,作为劳动者主食的面包业也随之蓬勃发展,当年马来甸的居民除了从事树胶和矿业,就是到同益打工。
同益的传统面包可说是当地居民的集体回忆,已外迁的居民每逢过年过节回乡时总会到工厂来买些面包糕饼回去,外加几句寒暄,或许他们想念的不只是面包的美味,而是那份暖心的人情味。
俗称“Ubat Nyamuk”的班兰巧克力面包是同益的独创口味,一圈圈的巧克力乍看起来像蚊香,而这种面包味道偏甜,特别推荐用来夹着雪糕吃。传统的吃法唤起童年的记忆。
亲力亲为坚守品质
新一代继承人一直牢记与遵循祖辈的忠告,同益之所以能在同业接连被淘汰时仍能够屹立不倒,其中的秘诀莫过于凡事亲力亲为和坚守品质。
林先业说,爸爸日复一日凌晨4时起床,5时就出门送货至中午12时回家吃个午饭后又出门送货,一来一回的至少3轮,奔波至晚上才回家,单是早上的路程就达160公里,这让他深刻体会到长辈刻苦耐劳的精神和延续家业的艰辛。
他说,传统制面包得懂的变通才能保持品质,因许多因素可能左右成品的素质,如果第一轮出炉的面包效果欠佳,接下来就得靠经验和动脑筋慢慢去调整烘烤时间和材料应用等,绝不能得过且过。
同益初期只有一间店面,后来慢慢扩展至两间,销售线概括巴力、冷甲、督亚冷、贞德隆、民万、布先、金宝和安顺等。
林先业说,长辈对新一代继承人有很高的期望,要求严格,所以延续家业得有坚韧的心才能走下去。无论如何,他认为家业是凝聚家族的纽带,他坚信家和万事兴,只要携手并肩任何困境都可冲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