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0/06/2018
成功后 ‧ 走回弱势社群 ‧ 扶助穷人
作者: kychia

丹斯里林顺平小时候有个小名叫“阿富”,他是福建人,“阿富”的福建话发音是“阿Bu”,那是祖父给他取的小名,一辈子种菜养猪的祖父打自心底希望这个林家长孙长大后可以赚大钱,飞黄腾达,腰缠万贯。

童年时的阿富住在巴生班达马兰后尾芭的村尾,家里有11个兄弟姐妹,他4岁时就跟着祖父和叔叔到猪寮过夜,提防贼人摸黑偷猪偷菜。

11岁那年,后尾芭爆发猪瘟,林家养的猪也全部死光,接着政府收回芭地,林家名副其实的一贫如洗。

阿富被逼辍学离家,到外公外婆家里住,和姐姐一起在空地上发豆芽卖豆芽,每天凌晨5点半,踩着脚车把50斤重的豆芽载到菜市卖,自力更生。

几年后,他转当烧焊技工,17岁时和朋友合股做二手承包商,后来拆伙自己当老板,28岁在福隆港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经历1980年代的金融风暴后,90年代总算熬出头来,阿富终于如祖父所盼“富了起来”,成了一位建筑产业钜子。

今天的丹斯里林顺平是帝亿置地产业公司总裁,也是一位长袖善舞的慈善家,他的传记里记录了一句话,发人深省──“当你贫穷时,你要走进富人圈里,和他们做生意赚钱;当你成功后,你要走回弱势社群里,服务穷人。”

这句话是他的人生座右铭,也是他的处世之道。

吃 过 苦 头,立 志 行 善

2011年,他提出设立华裔妇女创业基金的计划,资助妇女和单亲妈妈创业,他当时的想法是“帮一个妈妈,等于帮了一个家庭。”2014年,他发起“关爱慈善协会爱心蜜餐”计划,一周6天给弱势社群送饭菜,“我们吃饱了,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些人在饿肚子。”同一年,他为班达马兰A校和B校的百多名清寒学生提供午餐辅助,“因为我以前常常在学校饿肚子,我知道肚子饿时吸收不了知识。”

最近推出的“电子商务微型贷款计划”,则是为了帮助有志开拓电商和网络业务的青年创业,“希望他们不用向大耳窿借钱!”林顺平的笑容里充满了深意。

他坦承吃过高利贷的苦头,“创业初期,你没有背景,没有恒产,没有人脉,要跟银行贷款很不容易,逼不得以只好跟阿窿借。我自己经历过这一段,知道很辛苦。”

林顺平是从贫穷中走出来的建筑产业钜子,事业有成后不忘行善,“我以前吃过的苦,我不希望年轻的一代也吃同样的苦。”

吃过的苦会变成你强健的骨头,这句话不知道是谁先说的,借来形容林顺平倒是十分贴切。苦从来都不会白吃,吃苦的同时也是在锻炼心志,练出一身钢铁般的意志力后,吃过的苦会以另一种方式回馈你,回馈社会。

林顺平:当你贫穷时,你要走进富人圈里,和他们做生意赚钱;当你成功后,你要走回弱势社群里,服务穷人。(图:星洲日报)

心 里 有 爱,才 能 让 人 吃 得 香

“爱心蜜餐”是关爱慈善协会推动的一个计划,一周6天,每天为250人送上三餐,其中大部份是独居贫老。

爱心蜜餐计划的中央厨房设在巴生峇都勿拉,那是一座以白钢打造的现代化厨房,70位义工轮流工作,为受惠者准备三餐──早餐是干粮,午餐有三菜一肉和白饭,晚餐一般是面包或面食;餐点准备好后,由义工带到特定地点派发,遇到行动不便的长者,义工就会亲自送到家里去。

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爱心蜜餐的餐点盛在不锈钢饭盒里,卫生美观,尤其是午餐,三层不锈钢饭盒送出去时还是热腾腾的,暖胃又暖心。

“爱心蜜餐”这个名字也是林顺平取的,“心里有爱,才能让人吃得香,才能让人打自心里感觉甜蜜温暖。”他笑着解释。

他说自己小时候家里虽然穷,但不至于挨饿,“只是你会看到祖父祖母和爸爸妈妈常常不舍得吃,把好吃的都留给我们,现在自己过得不错,就常常想到他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赡养孝敬家中长辈时,也把爱推及别的老人身上,于是有了爱心蜜餐。

爱心蜜餐的另一个用意是减少食物浪费,抢救剩食。

这个社会上有人三餐不继,但吃不完、卖不掉的食物却有一大堆,爱心蜜餐提出筹募回收食物的想法,鼓励超市、巴刹、酒店和商家捐赠过剩的物资,一来确保资源不浪费,二来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

林顺平说:“目前我们的中央厨房不缺食材和物资,有米商、批发商、农场、饼干厂、面包厂等固定载送物资过来,一些庙宇也会把善信送的白米和食油送来,除了商家,也有个人。”社会人士的热烈响应,让爱心蜜餐运作顺利,也让温情在班达马兰流淌不息。

林顺平(左二)和爱心蜜餐的顾问们一起巡视中央厨房。

红 毛 丹 掉 满 地 太 可 惜

林顺平最新发起的公益活动“电子商务微型贷款计划”,是为了帮助有志开拓电商和网络业务的青年创业,“我的对象是回流家乡的20%年轻人,协助他们把传统家业电子化、网络化。人在家乡,也可以跟上未来贸易的发展趋势。”

他推广电子商务的另一个用意,是希望把乡下特产尤其是农产品卖到城市去。

“在乡下走动时,常看到红毛丹、芒果、水蓊等当造水果熟透掉得满地都是,水果太多了,没有人要吃,只好任由它们在地上腐烂,我看了很心痛。我也常看到当地人在路边摆摊卖水果,日晒雨淋,但也做不了多少生意,几天后水果烂了,只好丢掉。我心里想,如果可以善用电子商务,就可以把这些当造的水果带到大城市去卖,村民可以赚取更好的收入,水果也不必白白浪费!”

林妈妈陈招娣是林顺平心目中的伟人,虽然晚年衣食无缺,但老人家依旧清简如昔,极少穿金戴银。

穷 不 过 三 代,奋 斗 动 力

说到日常生活时,林顺平说自己生活作息十分有规律,每天早上花半小时一边看新闻,一边做运动,新闻播报完了,就出门跑步半小时,回来梳洗上班,8时准时踏入公司,晚上一般在11时左右回到家。

从年少至今,他都是一个不折不扣工作狂,只不过,“今天70%的时间用来处理社会公益方面的事务,公司早交给孩子们打理了,我不需要操心。”他笑着说道。

采访末了,林顺平说起自己曾经巧遇以前到家里追债的杂货店老板,他上前跟对方打招呼并报上祖父的名字,对方立刻记起他是林家的长孙,“老板有点尴尬,他对我说以前真的不好意思,我告诉他不用不好意思,因为我们家的确欠他钱,我说我要感谢他,如果不是他来追债,我就不会离开家,可能我就不是今天的我了。”

“祖辈穷,父辈穷,我这一辈不能继续穷”;穷不过三代是林顺平奋斗的动力。(图:星洲日报)

他说,那是猪瘟爆发后的事情,家里欠两家杂货店大约3000令吉的债,债主上门讨债,家里连一分钱也拿不出来,11岁的阿富就是在那样的窘境中离家到外谋生,用劳力换取生计。

那笔债,林家后来慢慢还清了,但那种债主上门讨债的窘迫和无助之感,却在心里留下永恒的烙印。

说起这件往事,林顺平感触良多。

他说贫穷的成长背景让他明白穷人的需要,所以当他在事业上拼出成绩后,他就决定用实际行动帮助有需要的一群,“希望他们也能摆脱贫穷,穷不过三代。”

“穷不过三代”是林顺平奋进的动力,“祖辈穷,父辈穷,我这一辈不能继续穷。”他一直相信,只要有信念,有目标,肯吃苦,贫穷不会妨碍一个人成功,反而会激励着人前进。

少年时代的林顺平在铁厂打工,除了勤奋工作,也常常想着怎样可以赚更多的钱。
林顺平和太太潘斯里陈莲英、儿子林保亿和女儿林贝芳。
林顺平连续多年为班达马兰华小A校和B校的清寒子弟赞助午餐,希望学子们吃得饱,安心读书。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