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5/07/2018
【框里框外】谢林霖·桃园大溪·莲座山观音寺
作者: niki

莲座山上的观音寺,我想是看桃园大溪的最佳地点。

莲座山独自立在大汉溪畔,青翠的一座小山,因山形如出水莲花,故得其名。站在观音寺前的广场,居高临下,不难了解大溪的名字来源。大溪旧时原称为“大姑陷”,由凯达格兰族的霄里社人的“Takoham”,即“大水”译音而来,日殖时期才改名大溪,沿用至今。看看这条宽阔的河流,大约有1公里那么宽,被唤作溪也真是委屈了它。

观音寺的落成和当时大量迁移的广东籍贯移民关系密切。华人离乡背井,漂洋过海,因意识到远赴异乡前途未卜,祸福难料,一般上都会随身携带来自家乡的乡土神或是香火袋,将家族长期拜祭的守护神分灵南来,也就是所谓的“移神”。

1797年开始的观音寺,或许不过是个简陋拜亭,供奉着观音神像或香火袋,凝聚着广东移民,在当时备受其他移民和土著的压力下,也扮演着会馆的角色,提供保护和资讯。

1853年,泉、漳(大陆移民台湾两大族群)械斗波及大溪地区,当地客籍移民为避难躲至观音寺,据说当年幸得观音菩萨庇佑,才让避难的人们以滚烫的稀饭打败来侵犯的敌人,躲过一劫。尔后客籍人士感念,从此香火鼎盛。随着生活的安定和富裕,观音寺几经扩建。221年过去,今天我们看到的建筑,是1934年建成的歇山重檐建筑。

“敬圣亭”供奉文殊菩萨,要投考的人可以把考试证件复印本投进前面的箱子里,跟着祷文念一遍,求个心安。

观音寺身在山里,从地图上来看,丘陵地形腹地狭小,没有办法纵向发展,扩建后从一开始的三门变成五门,却保持着一进单殿的深度。正殿的前方有八卦拜亭,工匠在方形的平面上搭起正八边形,四点金柱对角线外个别置放一只檐柱,内成八卦藻井,用24组斗拱,层层内挑,以八卦符天花板为中心,是观音寺建筑上的最大特色。

庙身虽小,却极尽所能表现出各种精致的建筑装饰──在雕刻上,有石雕和木雕;在塑造上,有泥塑;在镶嵌上,有剪粘,加上彩绘,倾向南方比较精致丰富装饰的建筑风格。当中让我感兴趣的是八卦藻井里抬着大牌匾的大象,共有4只,是我比较少在寺庙见到的吉祥动物(后来读到在台湾有很多庙宇有虎、豹、狮、象四祥兽,怕是我少见多怪了)。根据林会承的传统建筑手册说法:象同“向”,四头大象意“四向”,隐喻八卦。我想在这个藻井里,倒是一个很可能也很贴切的说法。

八卦藻井是工匠漂亮的杰作。

“敬圣亭”古时用来焚烧废纸

观音寺设立于农耕社会,“春祈、夏耘、秋收、冬藏”也和寺庙的几个重要活动挂钩。桃园、新竹、苗栗三县85%以上的客籍家庭,都会到观音寺恭迎“香旗”

回家供奉。每年春天观音圣诞,信众会带着香旗回到寺中谒祖。每年秋收后,观音寺会举办“谢平安”活动,感谢土地上天的赐予。虽然今天社会已经走出农耕时代,这样的仪式却还保留着。人们这样被提醒,或许才会对自然更加谦卑。

往庙侧走去,有一座“敬圣亭”,又称“惜字亭”或“敬字亭”,以往读书人写过文字的废纸,不敢随意丢弃或践踏,必须送到“敬圣亭”焚烧,代表对文字及知识的敬重态度。客家人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以文章为贵的风气由此可见。

一座庙宇,把客家人对于身体和精神食粮的尊敬都融合在一起了!建筑岂止是一件死物,趺坐莲座上的观音寺是台湾大溪客家无形社会文化的现象表现。

庙宇内的木雕美不胜收,件件都是精品。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