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0/07/2018
【框里框外】谢林霖·角力的美丽身影
作者: niki

大汉溪中游的这一处河阶台地──大溪,早在清朝乾隆年间(1736年至1795年),就有汉人从闽南、广东到此开垦,与居住当地的泰雅人买卖。板桥林家来台的第二代林平侯死后,把家产分为“饮记”、“水记”、“本记”、“思记”、“源记”五记,取其“饮水本思源”,分别给林国栋、林国仁、林国华、林国英与林国芳5个儿子及其后代。其中第三与第五记(国华、国芳两位同母兄弟)将商号合并为“林本源”,后来举家迁居桃园太溪,利用大汉溪航运做起木材、米、盐等生意,大溪开始变成邻近山区交易的重镇,一时富商云集。

1895年,清廷因甲午战争失败,签下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割让给日本。同年6月,日军进驻台北。在日军推进桃园、新竹时,遭到以胡嘉猷、吴汤兴、姜绍祖、徐骧为首的客籍民间义兵伏击,势力稍挫。其中最有名的战役为分水仑战役,日军死伤数百人。过后日军一路从枋桥、土城、大嵙崁(现在的大溪)、三角涌沿路无差别扫荡,以强大火力炮轰,大溪热闹街市全毁。目前的街屋都是后来所建。

《大嵙崁街市区计划》把街道的宽度原有的两公尺拓宽为7公尺,两边各退2.5公尺,必须拆除门面。“隆泰”也不免此命运,整体外观为西洋式,彩带、花环、勋章等混合式样代表荣誉,两旁看来像是龙头狮身的貔貅,是转祸为财的瑞兽。

清领时期只针对特定的市区街道设置“亭仔脚”,也就是南洋一带俗称“五脚基”的骑楼。在日据时代,明治33年(1900)公布的《台湾家屋建筑规则》,明确制定了台湾街道设置亭仔脚的条文。大正一年(1912)公布的《大嵙崁街市区计划》,强制主要街道加宽和建造沟渠,以配合洋车使用及台湾多雨的气候。可是最有趣的是,其中也要求商店临街的那一面需做洋式装饰,也就是仿“巴洛克”(Baroque)的牌楼立面,这可能是当时日本明治维新运动一股“脱亚入欧”的风气使然,也有说是日本殖民政府下意识去除中国文化的举动,企图把台湾和中国隔离断根。

建成商行位于中山路35号,1921年落成,原屋主简阿牛是日治期间的台湾巨富,当时是大溪老街上最华美的街屋,有欧式穹窿屋顶(Dome),下方正中是日本菊花,两旁为算盘珠子。目前房子似乎即将开始整修。

兼容并蓄的建筑特色

然而当时盘踞大溪的商贾,在1912年《大嵙崁街市区计划》改造时过于仓促,立面之简单无法满足生活富裕的屋主希望显示财力的欲求,也或许是不愿意放弃文化中象征吉祥富贵的各种装饰图案,于是在过后几年家家户户耗资聘请艺匠,把巧思融入中国吉祥图腾,大量使用汉字的姓氏和行号,在以巴洛克式建筑为基础下,把剪黏和交趾烧装饰在立面上,其花样数量种类之多,是其他市街无法相比。据说当时在装饰改造时,建筑立面都会用一块大布幔遮掩起来,有时还以前后、左右之分让两位师傅较量,不到落成不掀开布幔,是件大事。也因为这一段历史,和平老街融入了中国、日本、欧洲等兼容并蓄的特色,形成独有的“大溪样式”。这也解释了为何这条大街上的街屋建成落款都介于1919年到1920年间,和1912年《大嵙崁街市区计划》有几年落差。真正的建成一定要在人心满足以后呀!

走在这一条大溪老街,读到的竟不只是一座建筑,在历史的背景下,这些非常特殊的闽洋折衷风格,是法令和人心的暗自角力。

如今兰室不只是间老屋,也是茶坊、一处展览空间。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