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3/07/2018
传统戏曲文化之布袋戏
作者: yflen2

逢农历七月,除歌舞和传统戏曲,少不了戏偶仅有手掌般大小,搭配着特色曲调及闽南语口白的布袋戏演出。

布袋戏又称为掌中戏,顾名思义,就是操偶师把手放进戏偶里表演,是一种起源于17世纪,中国福建泉州的地方戏剧,流传至今已发展出各别派系,在台湾甚至跃上电视荧幕,掀起一股流行风潮。

杨俊伟不愿布袋戏文化断层,希望更多人投入文化工作,传承下去。(图:星洲日报)

阿公回唐山
不忘为我搜罗布袋戏偶

杨俊伟说,布袋戏由提线木偶演变而成,是福建漳泉一带的文物,而祖父是从中国南下的福建人,后来中国开放探亲,祖父知道他喜爱布袋戏偶,于是趁探亲之际,买了供纪念用途的陶制戏偶送他。

“以前家里玩具不多,阿公每年回去买很多不同角色戏偶给我玩,逐渐上瘾,隔了几年再度探亲,他事先联络亲戚,定制两个尺寸较大,用木制成,可操作的戏偶送我,从此以后开始收集,看见喜欢角色便买。”

由于祖父认为布袋戏是家乡文化,希望传给下一代,曾用三夹板搭建简单的戏台给他玩乐,还购买布袋戏录影带供他观赏。

“那时候电视流行起来,布袋戏变成电视剧,听说当时云州大儒侠史艳文风靡全台湾,大家为了追剧,不工作、不出门,阿公竟然有办法买到一套大概40集的录影带回来,我重播看了好多次。”

他透露,继史艳文后,霹雳布袋戏相继研发出更多很炫的角色,如今台湾年轻人偏爱霹雳布袋戏多于传统布袋戏,只要推出限量纪念版戏偶,都会掀起抢购热潮,目前他只抢到叶小钗这个角色。

红脸是关公经典形象,充满霸气。(图:星洲日报)

樟木雕刻戏偶 可耐久保存

透过到台湾升学机缘,他发现布袋戏于当地发展兴盛,没有因为是传统文化,只有老人家欣赏,想法上亦相对开明,不会说只传弟子,不对外传,所以常举办相关工作坊和讲座,让他有机会参与,深入了解。

“台湾于五六十年代起改革布袋戏,把戏偶越做越大,更精致、更接近人形,还加上灯光效果、烟雾、道具等,同时仍有一批老前辈专注手掌般大小的传统布袋戏,却随着老师傅离世及要跟上时代步伐,逐渐减少。”

他说,每个时代的改变都是为了配合观众,然而无论是中国或台湾,传统或现代,其实都源自同一脉络,只是各自发展,演变得多元和现代化,已不是想像中农历七月看见的形式。

至于原料,一般上使用樟木雕刻戏偶头部,除可防虫蚁,伸缩性好,雕刻起来不会太硬之外,更重要是耐久。

“樟木可保存50至60年,虽会脱漆,但只要补漆即可,对操偶师来说,是很好的木头,尽管如此,木头毕竟是木头,要是不小心摔地,天气太干燥或潮湿,依然会龟裂,需谨慎保存。”

后来考量到快速生产、轻便和虫蛀问题,延伸出塑料材质,“现在仍有保留樟木雕刻,尤其是台湾,因木头有重量、具备真实感,且可操控的动作更多,而受传统师傅青睐。”

供收藏和玩乐的陶制戏偶。(图:星洲日报)

利用课余时间介绍布袋戏

身为华文老师,杨俊伟发觉,华文教育里缺乏文化素养部份,所以他利用课堂空余时间,进行文化教学,给学生讲解布袋戏,希望他们拥有文化知识,不要变成读书机器。

“年轻一代根本不认为布袋戏是文化一部份,也觉得戏偶很可怕,可能因电影看太多,加上这种传统东西通常在农历七月才出现。”

他试图让学生把戏偶想像成芭比娃娃,可以玩和操作,以撇除掉可怕印象,再循序渐进地讲解布袋戏历史、角色、给他们欣赏影片,并拿出戏偶告诉他们如何操控。

“我会用现代词语解释角色名称,像生和旦是男女主角,丑角是谐星等,令他们产生连接,他们了解后,就会感兴趣,进而好奇,再进一步认识。”

他期盼有更多人投入文化工作,无论是学习、传承抑或收藏,不想就此断层,“太可惜了,或许有人觉得传统文化落伍,但是否思考过,当你跟别的族群和国度交流时,能拿出甚么分享。”

对他而言,尽管成长于多元族群国家,华人还是要有基本文化根底,先掌握本身族群文化,再扩大至国度文化,不应被完全同化。

曹操,服装造型带有京剧元素,从靠旗便可得知担任武的角色。(图:星洲日报)
披上传统中式结婚礼服的戏偶,散发古典气息。(图:星洲日报)

叶小钗是台湾霹雳布袋戏的著名角色之一。(图:星洲日报)
文质彬彬小生与气质优雅花旦配对成双。(图:星洲日报)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