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过于介怀一夜间在网络论述所引发的论战效应,尤其是发自那些为了讨取目光关注的无名群体,更何况仅仅一篇短短的瘙痒文,像一颗掉入海里的锈针,捞不回,又激不起涟漪。
过往针对解禁方言,华语与乡音共荣共存,尊重多元语言的论述谈得多了,时至今日,若还纠结于谈论本国该不该“谴责”讲方言这回事,便显得太小家气度,不如我跟你来回溯一番,近来察觉邻国对方言“渴望”的现象,就知道我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5月1日,参与邻国的“第6届新加坡华语电影节”,主办方邀请短片“义山”参展放映,兼主讲一场专题讲座。起初,不由自主地向策展人抛出第一道疑问“可是“义山”里说的是粤语和马来语,都不是华语,你们可以接受吗?”
对方很快就撇清我的疑虑:“我们对华语电影的概念,是指涵盖所有的华人语言,包括方言啊”就这样,“义山”里的粤语对白和粤剧也逃过了配音,顺利在500多名观众的映院上演,而再过12天就是“513事件”的49周年。
不过,影展期间真正激发我对新国上下“禁方言”避而不谈有所改观,那是一场称“原音之必要:电影人的心底话”,美其名是谈电影,更重要是从现场的策展人,主讲者到在地观众,个别用最委婉的语气,调侃政府过度与过时的审查政策。
我和另外两位主讲者,包括马来西亚导演苏忠兴以及台湾动画片“幸福路上”导演宋欣颖,尤其是苏导去年年初的本土电影“海墘新路”在新国上映时,是遭“强烈配音“的实证。这一部标榜‘马来西亚福建话电影’(福建闽南话)殊不知,在狮城登岸时,却在彼端遭到‘禁语’!故事中的槟城人在入境新加坡之后一一失语,每个人得配上字正腔圆的华语,更玩味是,不是由戏中的演员亲自上阵配声,反送到老远的台湾,找来专业配音人发声。试想像,一张张“福建”
嘴形对上“华语”唇沫,扭捏的程度足以摧毁电影本身。结果,所有平日在影院需要配音的方言作品,在今届华语电影节期间允许原声原音重现,包括去年上映的“海墘新路“,因为观众知道可听到原汁原味的福建话,原本订好的2场放映,徇众要求加映至3场!
讲座会上,我们仨个别发表了“原音”必要是不容置疑的,而真正引起话题的,反倒是现场的新国电影工作者,告诉我们这3个外来者为何电影节允许方言的事实。
打从1979年年推动“讲华语运动”之后,政府随之设下一个特殊方案来管制语言政策,尤其是针对方言在大众传播的禁令,至今所有方言电影或电视节目仍须配上华语发音,方能在影院和电视台播放。那么为何电影节,诸如“新加坡华语电影节”却能让方言幸存?原来,大管家认为“电影节”和“艺术节”在文化政策里,归类为小众活动,不足于对大多数国人讲华语产生影响。
新国电影人也劝诫外国导演,若执意要拍方言为题材的作品,又可避开在新国上映时强制配音,不妨选那些没被列入该国黑名册的方言,好像广西话,兴化话,福州话,上海话,四川话等,这些在该国都不算是方言,那叫外语,外语片在新国是不需要配音的!
语言,是移动的文化母体,反倒是对抗方言的人,脑袋却像山谷一样,食古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