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2/07/2018
苏钥机‧欧洲新闻媒体转型的4个新趋势
作者: bslim

受到科技和市场变化影响,全球的新闻媒体都面临转型的挑战。新闻教育基金在今年6月初至中举办了欧洲考察团,到伦敦,巴黎和柏林访问了一些新闻机构。参加者主要是香港不同媒体的资深新闻工作者,及几位大专新闻院校老师。

参观的新闻机构包括3地的9间报刊,4间电子传媒和两间通讯社。此行获香港赛马会赞助部分经费。欧洲的一些经验可供香港新闻界参考,值得和大家分享。以下总结4点印象较为深刻的见闻。

(1)事实查证对抗假新闻

近年假新闻充斥网上,传统新闻机构为保公信力,对应方法是努力作事实查证(fact checking),如对所得资料有怀疑便宁愿放弃。美联环球电视(APTN)表示,对读者提供的内容要常存怀疑态度。法国新闻台(franceinfo)由资深编辑负责查核,并在自己平台上向受众解释使用资料的政策,尤其要确保图片真实。在去年法国总统选举,有25家新闻机构合作对抗假新闻,力保选举新闻资料无误。它们又和脸书(Facebook)的合作,就一些存疑的资料给予负面评价,让脸书下调有关资料来源的评分。法国“世界报”更有专人负责资料评核,并有不同部门的记者一起协作。

(2)新闻可以慢速而深入

本来新闻是要求快求真,但因假新闻泛滥,愈快的新闻就愈有可能出错。物极必反,于是有主流媒体提倡“慢新闻”,以及类似的“解释新闻”,“详细新闻”,“深潜新闻”,‘数据视觉新闻’。它们强调新闻的良好阅览体验,要为受众增值,提供独有深入的内容,角度,分析和事件跟进。

“南德意志报”指出,突发新闻一般以通讯社速度较快,个别报纸毋须抢先。“泰晤士报”更表示,一则独家新闻约在7分钟后就会被其他媒体跟上,究竟谁首先独家报道已不再重要受众不单要知道事情是什么(什么),还想知道为什么(为什么),如果有很重大的新闻,大家首先在网上知道基本事实,在第一日看到电视的画面。;但最大的新闻流量是在事件发生后翌日,大家期望看到更详尽深入的报道和分析。

法国免费报20分钟的编辑部有3个小组:第一个名为“热“的小组专门处理即时发生的新闻;之后由“暖”小组报道一些相关资讯;最后由“冷”小组作深入分析这3个小组在一天内的3个不同时段运作,满足读者不同的资讯需求。

(3)科学认识受众及其需要

新闻媒体利用科学方法,更精准地了解受众。“泰晤士报”自行研发了“智能新闻内容分析”系统(INCA),可即时知道什么人在看哪些新闻,及这些读者的个人特征和阅读行为。英国很多报纸都有类似的网上读者监察系统“泰晤士报”强调,并非由这些受众资料主导新闻处理;他们的目的是结合客观资料和编辑主观的专业判断该报有专责的“受众发展编辑”去了解读者心理,为何读​​者会流失,他们的参与程度等0.20分钟也很注重和读者互动,吸收他们的意见来改进报刊内容。他们每周数次进行手机读者调查,有3500名自愿参加者,并在脸书群组有1000名会员。“经济学人”用社交媒体来了解读者的需要和行为,从而制订更佳的编采策略。

(4)如何和脸书合作

脸书作为一个很受欢迎的资讯发放平台,吸引了很多传媒使用它作内容发放渠道。例如,一般人就算没有收音机,也可以使用Google Home来收听电台节目。但新闻资讯在脸书出现,新闻机构只能分到很低比例的脸书广告收益。“泰晤士报”认为这种情况很有问题,他们正努力就读者人数,内容发放和收入之间取得较佳平衡。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也表示,不能光靠脸书或某一平台,需要自行搭建平台以培养忠实听众。“经济学人”有和脸书及谷歌等公司合作,以增加读者流量,但他们了解当中利弊,强调要作具体的成本效益分析,以决定如何和这些科技公司合作。

除了上述4个趋势外,很多其他的变化继续进行。例如新闻机构愿意投放更多资源在社交媒体和录影团队,网上免费模式逐渐走向收费,或各自有独特内容以作区分。报刊大力开拓多元平台,印刷版的角色持续下降。伙伴合作方兴未艾,有更多不同层次和形式的协作。大家都想吸引更多年轻受众,透过社交媒体和他们互动。新闻界全面走向数码优先,国际著名新闻品牌采取全球化策略。数据新闻透过人工智能技术,率先应用在经济,选举和体育等方面。现代记者要成为有全球视野的说故事人,技术上要“一专多能”,配合团队工作互相补位,工种上开始出现“专家/记者”(如数据记者)。

相对于欧洲主流媒体近年的转型,香港新闻界的步伐较慢,虽然知道要走向数码化,但多数未有相应的计划和行动。在资料核实,自我分析,认识受众,发展不同平台,面对脸书挑战,网上收费策略,数据新闻操作等,都是大家需要积极面对的课题。期望香港新闻界能加一把劲,在迎接科技新浪潮时能成功转型。(本文原载香港“明报“)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