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8/07/2018
黄婉玮·单一化语言与多元化族群
作者: gkheng

多元性民族与宗教的文化是东南亚国家共有的特色,为了让多元民族能在相处上减少沟通问题以及互相了解彼此的文化,多国政府会在语言方面采取同单一化的语言政策同化多元民族,一些国家会采用所谓的“大熔炉”政策去美化同化的目的。

在单一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比较愿意接受同化,他们对于语言,一般认同为沟通的工具,掌握了单一民族的语言才能融入主流的社会。但在相对多元民族体系的国家,比如马来西亚,少数民族的人口总数相对少于马来族群与原住民群体,对社会的影响力却不少于马来族群,例如华人社会的发展与马来亚的历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连结而相辅相成,故而华人社会一直以来都将自身的民族文化视为形成国家文化的一个部份,可惜的是,政府只愿接受马来语、宗教、习俗作为唯一的文化载体。

语言不只是一项沟通的工具,也是承载民族文化的载体。

我国的华人虽为少数民族,但长期依靠经济实力维护着母语与文化的发展,因此在建国以来,华教的力量带动了多源流教育发展的体系,也被政府和马来族群视为团结国民政策的绊脚石。

其实在政府单一的列马来语为国语时,已象征非马来民族的语言处于不对等的地位。所有的国家政策必须先满足马来人的权利,而不是全民利益。马来人的权贵、宗教、语言必须处于首位,否则视为违反宪法,比如当一位部长在官方的发表会上用非马来语讲解时,或者是当新政府在统考文凭的课题稍微表现出诚意时,都会马上引起马来人团体的示威抗议。但其实妨碍国民团结的不是语言政策,而是不平等的民族地位妨碍了语言多元化的政策。

当华族要求政府将华文教育体系纳入国家体制时,马来民族主义者担忧单一化的语言政策将被破坏而提出抗议,朝野政党与民间团体都把矛头指向了教育部,可是他们应该清楚,最终的决策者不会是教育部长,而是现任的首相。

希盟政府被网民挪揄“换了位置也换了脑袋”,那么,第二次出任首相的马哈迪会不会也改变了想法?过去的马哈迪会强调独中与统考阻碍团结国民,所以推出了让各族集中在一起上课的“宏愿学校”,在语言方面一直要推高的则是英语化教育。马哈迪明白硬实力的建设靠经济,而软实力的建设必须靠教育,可惜他想兼任教育部长的愿望无法实现,于是挑选了一位政治背景和意识形态都不太深的马智礼当教育部长,由于这位“新马”

确实有很多“可塑”之处,因处理族群与语言教育的课题略缺经验,所以还须依靠“老马”的经验处理。

另一方面,政府与马来人团体一直认为非马来人的母语教育会挑战国语的地位,却很少意识到正在挑战马来语的地位的是真正的外来语————英语,新生代的家长更倾向于送子女到注重英语教学的私立学校,而华文教育的生存环境也越来越艰巨,要面对的早已不是政府承认不承认的问题,却是国内开办越来越多的英语国际学校。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