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选举制通常以简单多数票来决定胜负,遵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基本原则原是公平的。但如果竞选中的一方,来自占多数选票的一个族群或宗教,并统一投票给属于同一族群或宗教的代表,占少数的族群代表就必败无疑。在政治学上,这叫“多数族群的专制”(Dictatorship of the Majority),它的合法性取自人数的优越性,而非民主本身最重视的平等和合理性。
60年来,以单一种族组成的巫统就是利用上述“专制民主”策略来统治国家。从1970年代开始,该策略变本加厉,从理论上以保护土著民权益、扶助马来乡区贫困人口拉拢选票,演变成假公济私,垄断式管理国家各项资源,并按照自己的方式分配利益来维持其统治。
在多元种族社会的大马,这种靠多数族群的专政民主制,其本身就具有内在不可持续的脆弱性,因为巫统依靠的多数族群的人数众多,其集体利益不可能依靠牺牲和剥削少数族群的利益,来达到让多数族群有效均分利益的目的。而事实上,其结果恰好相反。由于巫统高层的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巩固选区和族群政治,用人侧重对党的忠诚,不重视工作能力,更忽略了土著上下层的经济发展。
在上层,巫统没真正协助土著大企业走向经济独立,建立能面向国际竞争的格局。对下层,巫统继续维持土著中低层对政府的依赖性,没真正加强其就业和创业的技术能力,因而收入普遍低下,以致土著内部两极化加剧,内部凝聚力逐步溃散,领导层操控乏力。
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国阵的巫统政要个人权力却高度膨胀,贪腐严重,不让司法发挥其正常功能。而另一方面,低下层因高通胀生活日益困难,终于掀起了相当规模的马来海啸,造成国阵在2018年的大选垮台,不得不让位给多个跨种族政党组成的希盟政府。这个机遇,让我们国家终于走出了阴霾。
马华和巫统一样,同属单一种族政党。从2018大选结果分析,马华因被看成是巫统的“帮凶”伙伴,可说几乎不分贫富完全被华裔选民唾弃,这包括以往支持马华的华人新村居民,马华已不能代表华社。大选后马华内部改革呼声风起云涌,目前走向不明朗。一般看来,继续走单一种族路线难有出路。六十多年来,马华走过加盟联盟政府以及后来的国阵的艰辛路程,正如马华某领导说过的一句坦诚话,只能从巫统手中讨些面包屑,处境可怜。
我们寄望马华能洗心革面,冲出单一种族的框框,今后为两线制(两个不同政党联盟体制)铺路前进。在当前大马的政治环境下,经过长期实行的种族政治的阴影依然存在,估计种族主义仍会在大马政治中继续发挥其影响力,并扮演剥夺少数族群权益的角色,而只有两线制才能抗衡种族主义,为少数族群起到维权作用。
两线制又如何能为少数族群起维权作用?从目前的政治形势看,两线制的胚胎大致已经形成。就希盟的竞选宣言分析,它应会走中间偏左的路线,迈向种族间较为平等、较尊重少数族群权益的政策,并打击贪腐、维护司法公正、逐步把土著带入现代化社会,并提高其商场和职场技能、工作效率和竞争力。一旦土著较能独立自主,教育水平和政治意识提高,就可以不再依赖特权和公务员的铁饭碗。这个趋势我们可从经济最发达的雪州的近三届大选中,马来选票少投巫统的结果看出。
两线制的另一头是巫统领导的反对党联盟。至少在短期内,巫统不会抛弃一贯的种族主义路线,会继续采用土著优惠政策,以土著是经济弱势族群为由,透过民族主义、宗教、原住民权益等理论依据,争取中底层马来人的支持,特别是经济较为落后、马来人口占绝对优势的东海岸各州:吉兰丹,登嘉楼和彭亨州,也就是说巫统和伊斯兰党结盟将会是意料中事。巫统这个较具排他性的政策可列入中间偏右路线。马华既然选择不脱离国阵,可留在国阵扮演一定的维护华族群体权益的角色。
我们假设上述两个政党联盟阵线一旦成立,阵线轮替执政将成为可能。展望未来,巫统即使不改成多元种族政党,其党内也会出现较为进步力量,取代现有保守的势力。随着马来人的城市化、政治意识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经济自立的能力加强,巫统的种族政策将会逐渐失去市场,开始走向较为务实开明的路线,以符合年轻选民的愿望。
两线制中各有多元种族成分。只要两线阵营势均力敌,占人口四分之一的华族选票走向将举足轻重,华族权益就能得到更好的保障,包括更合理的政府部门公职和大专的分配额、华小和独中的政府拨款、维护自身文化特征等。
为迎接两线制的来临,华族应做好各种心里准备。参政的不但马来文要学好,更要有一颗不谋私利又肯奉献社会之心。商家必须尊重公开透明招标原则,华族更要加强守法精神,并尊重友族同胞。反之,如友族也能将心比心,我们离和谐、公正社会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