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2/10/2018
赖明珠100%村上迷
作者: kychia

今年7月下旬,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的著名中文译者赖明珠首次来马,讲座会俨然变成村上书迷同乐会。许多读者细问村上春树的文字、生活、性格、习惯,赖明珠一一代答。会后专访,问她对“村上春树代言人”这个称号有何看法?她有点不好意思,却也高兴接受。

访谈中我很难问到关于“赖明珠”本身的更多事,话题总不经意回到村上春树身上。她兴奋分享到过书中的哪些角落,哪些爱好与村上春树不谋而合。到最后,我察觉到她流露出“小粉丝”的眼神。

原来不必找,这个小粉丝就是最真实的赖明珠。

7月21日,午后闷热,马来亚大学文学院讲堂外挤满了人,都是村上春树的书迷。村上春树没来,来的是他的台版中文译者赖明珠。许多华文世界的读者,都是透过赖明珠的翻译认识村上春树。读者掏出不同年代出版的村上春树书籍,请她签名并合影留念,她来者不拒。

读者问起赖明珠如何开始翻译村上春树的作品,她先从学日文谈起。大学时修读农业经济,旁听中文系的课听老师说日本的翻译和出版业很发达,因此报名校外日文补习班。毕业后持续学日文,在工作五六年后到日本留学修读农业经济。

回台工作,她在杂志上好几次读到村上春树这个新作家,于是特地翻找之前的杂志,也去书店找他的书来读。“村上的文字一开始就让我感觉到是同时代的人,他的语言非常容易接受。我以前从事广告,这行很重视时代感,看重怎么样的文字,一般消费者比较容易接受。”

她向编杂志的朋友分享,朋友反建议她自行翻译,再帮忙刊登在杂志上。由此,开启赖明珠翻译村上春树作品之路。

赖明珠在马大中文系的讲题为“台湾翻译与阅读————解读村上春树”。她拣出村上春树的字句,一一分析。“村上的文体本来就是不像日文的日文,像翻译体。所以我常被批评翻译的文字不像中文,我也不否认,因为这样才像村上体。”读者还没发问,她先自答这个老掉牙问题。

不免俗,读者提问她和其他中文译者有何异同。《挪威的森林》香港版的译者叶惠也在场,赖明珠直说她俩的翻译比较口语化。“和中国版译者林少华就很大不一样,他学古典文学,不经意把习性表现在翻译上,与村上春树的文体很不一样。

但是中国读者却很容易接受,因为中国经历文革,有一段时间没有西洋文化流入。”

一场讲座问答下来,赖明珠赞马来西亚读者都读得很深入。她也发现,马来西亚读者不只读她翻译的台湾版,也读中国、香港中文版和英文版,而且喜好的作品平均分散,跨越村上多年来的写作历程。

赖明珠30年来翻译村上春树作品,有时她也会想别人翻译的话会怎么样呢?(图:星洲日报)

忠 于 原 着 对 赖 明 珠 来 说 才 是 最 重 要 的 事

台湾文藻外语大学日文系专案助理教授谢惠贞也是村上春树文学的研究者,此次陪赖明珠来马,担任讲座主持人。她在讲座上形容赖明珠为“村上春树30年马拉松的助跑员”。

请赖明珠回看这30年来的“陪跑”生涯,她以《论语》回答,“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也感受到这种生命历程的转变。”她接着说:“村上春树是比年轻时候成熟了。年轻时他的文字比较调皮,在文字上玩耍。为了要创造自己的文体,他做很多尝试,尤其在第一第二本作品字句比较短。后来越来越专心写作,重心转到故事,而采取即兴式。有时是先有标题或主题,比如从‘青豆’构想《1Q84》,从‘弹珠’这个东西发想…………”

她就这样不经意说回村上春树。

专访时我向谢惠贞确认,赖明珠是否总把自己隐没在村上春树背后?谢惠贞微笑证实我的观察,“赖姐本来就是村上的粉丝,她那股‘助跑员’服务的心很旺盛。”大部份读者都透过译者了解作者,而赖明珠身兼书迷,翻译时除了自我要求忠于原味,更热心转达村上春树的思想、文体、品味,增加读者对他的理解。

译者是配角,然而外界为赖明珠套上许多光环,和她本身低调表现呈很大对比。赖明珠回应:“译者没有需要表现自己。译者的角色就是一个桥梁,同时要了解作者和读者。”

“身为译者,我也是读者,村上的作品我读起来就觉得很特别,他的为人也不一样。以读者身份感受就有这样的体会,那作为译者我应该传达作者的文体和文章精神,他在文字透露怎样的信息。”她在乎,翻译时选择的字,读者能否了解体会。她没想要表现自己,让读者注意她的文笔如何。

她只自我要求文字恰当传达作者的意思,让读者得到最高服务。

“村上用到很多外来语,那翻译该怎么抉择?中文翻译可以采取音译或意译,像Beatles翻成‘披头四’,表现他们的头发造型,而且又是4个人,是一个很好的翻译。”赖明珠再举一例,是经她翻译而成为通用词的“咖啡欧蕾”。

“Cafe au lait,有人认为应该翻成牛奶咖啡。但我觉得成份表达出来,却没有气氛,所以选择欧洲的‘欧’、花蕾的‘蕾’。”

赖明珠重视保持原作行文的感觉、气氛和文体结构。她认为,中文对翻译的要求不外乎‘信雅达’,即忠于原着,文字优雅和意思传达。“这是一个大原则,但还有很多可以斟酌的地方。因应不同作者、文章,该重视什么不同的方面,译者可以自行揣摩。”

原来,从前在广告公司上班,她也曾被同事笑称为董事长的代言人。以前替董事长写信给顾客,董事长只需表达意思,赖明珠会尽量采取他的口气书写。甚至后来已经不在那上班,公司倒闭时董事长也找她回去帮忙写信通知顾客。“所以我觉得蛮擅长去揣摩对方的意思和语气。”

赖明珠又说,董事长父亲上海人,喜欢带有绅士味道的中文,也就是既有中文古典典雅,又带西方绅士的感觉。

“我在翻译村上春树时,也感觉他要带有洋味的日文,所以翻译时我觉得要带出来。”

本来谈起翻译,赖明珠终于多提了自己一点,没想到最后还是自然谈回村上春树。

赖 明 珠 翻 译 村 上 春 树 作 品 30 年

如果当初翻开杂志不是看到村上春树,赖明珠会否追随另一个作者?

“我还喜欢五木宽之,我翻译过他的《四季夏子》。他对人生有很深入的思考,在电台主持节目,跟很多人对谈。”赖明珠还翻译过河合隼雄及谷崎润一郎的作品。

谢惠贞忍不住打岔,提醒这几位作家和村上春树都有关系。“河合隼雄是荣格心理学家,是村上春树最尊敬的心理学家。谷崎润一郎后来搬到芦屋,也就是村上春树的故乡,村上也得过谷崎润一郎奖(1985年)。”赖明珠继续补充,“还有五木宽之,村上春树出道不久就受邀和五木宽之对谈,收录在《风的对话》。

30年来翻译村上春树的作品,赖明珠自觉熟悉且顺手。“有时我也会想别人翻译的话会怎么样呢?我对他的文体已经很熟悉,可以揣摩得到他会用哪些字。”她专注翻译时,可以好多天都不说话,可能是独居的关系,也因为翻译时真的没必要讲话。

赖明珠打从心底觉得村上春树很特别,不只作品,连生活态度、习惯都大大影响读者。他跑马拉松,有人看了他跑步的书《关于跑步,我说的其实是…………》而去跑马拉松。他提到很多世界名著、名曲,读者都会去找这些书和音乐来欣赏,充实生活和想法。

赖明珠和村上春树年龄相仿,同是战后婴儿潮世代。她觉得两人都具有东方人的想法,吸收西方外来文化。“他书中所喜欢的,刚好我也喜欢。音乐我是没那么深入,其他比如电影、艺术、文学、旅行都是共同的兴趣,很多地方都有共鸣。”

她渐渐说开,也就在这时发出“小粉丝”的眼神:“《刺杀骑士团长》写画肖像画的画家,刚好我在学油画。”

“我去美国探访哥哥,在纽约体验美式生活,感受村上春树提到的情境。”

“我也去希腊、土耳其、罗马…………”

“去年和波兰、丹麦的翻译去英国出席会议,我提议去肖像美术馆看看。”

“村上春树采访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提到维也纳歌剧院。我特地去旁边的书店看看,果然发现一个角落摆了好几本捷克语的村上春树作品…………”

最后问赖明珠,译者和书迷身份各占几分之几。她一时分不清,直说工作时当然是译者的成份比较高。“不过我一开始就是以书迷身份去推荐这个作者。一般上,不翻译的时候100%就是书迷。”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