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5/10/2018
【DID多重人格】人格万花筒‧谁主切换?
作者: yflen2

解离症患者“创造”的子人格除了性别、喜好不同,还各有所长,那是否意味著当患者一旦有特定需要就能“召唤”特定的人格?比如要应付物理考试时,就现场召唤出擅长物理的人格代为作答?

答案是:不行。

马大心理医学副教授黄章元表明,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一般会由适合当下环境生活的主人格稳定地主导身体,一旦儿童或少年时期给予冲击的画面重现在眼前时就会触发子人格。

“比如小时候遭虐待或被性侵,长大后在外交友,察觉到男性友人欲占便宜时,子人格便会出现。儿童时期记忆越深刻的伤害,再次经历相似的场景,反应会越大。”

在访问开始前,我曾把洁丝的视频发给黄章元,视频中的洁丝提到亚历向她要求主导身体以录制视频,接著短暂陷入混沌状态后,亚历就出现在镜头前。

他看完后表示,“我不认为可以自如地切换人格。”

他说,很多个案是躁狂症、妄想症、情绪管理不好或纯粹是想吸引他人注意,尤其是正值青少年时期的患者,他经常会问他们何时、何处发生“性格转变”?

倘若对方表示只在特定地点(比如在家里),他的性格才会转变,那就可排除解离症的可能性,因为解离症发作并不挑选地点,随时可能病发。

但若是面对特定人物时会发生转变,那就得提高警惕了。

“所以不是说我要变就变,想不变就不变。没有那么‘方便’。”

融合的难度

当患者解离出来的人格越多,她的时间就越碎片化,为了患者往后的人生,将散碎的人格重新融合起来是最好的选择。

但由于大多的解离症患者是在人格形成阶段的儿童时期,而且可能处于家庭破碎、缺乏关注的情况,往往在病发时不被他人察觉有异,可能以为只是调皮的表现。

直到解离症在青少年时期开始影响到他的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和学业成绩,才前往求诊,这无疑是加剧治疗的难度。

因为在融合之前,必须先找出原生人格为核心,再与其他子人格整合一起,可是以露娜为例,她求诊时已经二十余岁,黄章元很难判断哪个才是她的主人格。

“这是我们最难下手的部份。我们无法特意选择一个我们觉得最好的人格作为核心人格,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原本的个性,我们无法自由选择的,不然我们就能把所有人变成好人。”

因此需要用很长的时间进行治疗,要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面谈,观察哪个人格占的比重较大,或要与患者家属展开多次的访谈,然后猜测何者才是原生人格。

找到原生人格后,医生与心理治疗师会一一介绍其他子人格的存在,并说明患者曾遭遇过甚么事,子人格因抵御而生。

“若其中一个子人格较为暴力或破坏性大,我们会开解她切勿生气有关子人格,因为这是她以前为了抵御甚么坏事,潜意识里想像自己变成她去面对,她只是身体的一部份,然后你长大后,自有别的方法应对相同事情,可以慢慢忘记她。这样就能慢慢融合。”

威廉.密里根被诊断出有24个人格,其中有14个“惹人厌人格”,犯下强奸案的罪魁祸首便是其中之一。(图:星洲日报)

解离症≠精神分裂

解离症一般会被误以为是精神分裂,实际上精神分裂的症状很明显,其表现为持续性的妄想、幻听、幻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的患者逾2300万人,其中男性的比例较高。

精神分裂可用药物治疗和控制,然而解离症要复杂多了。

“在为患者诊治时,我得先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时常会将解离症的可能放在最后,因为一旦确诊是解离症,你就知道很棘手的个案,需要长时间治疗。这不是药物可以解决的,还需要配合很多心理治疗、心理观察、家庭治疗等多项工作。”

黄章元指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全球的人口占比预料超过1%,每日均有人来问诊。

询及是现在的人警觉心有所提高抑或是大环境造成精神疾病人数增加时,他则认为两者皆是。

他说,从前医疗知识不普及,当患者病发时,大多数人会以为是“撞鬼”,继而去求神问卜,所幸的是现在医疗宣传做到位,普罗大众意识到“精神疾病”的存在亦懂得求助。

“以前的人碰到这些奇怪的案例只想到去拜神,没有想到原来医生可以看精神病,而不只是看心脏病。”

此外,家庭的因素也是精神疾病患者增加的主因。

“现在生活压力、成长的改变也会影响儿童的精神状况。以前家庭比较融合,关系很亲密,兄弟姐妹也多,但现在家里只有一两个孩子,父母亲为了生活忽略孩子,有时也会把在外承受的压力发泄到孩子身上,这会影响到他们成年后的精神状况。”

父母需自我检讨

当儿童陷入家庭破碎的局面,或不幸遭到虐待、性侵,家人在得悉消息后必须第一时间为他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否则该儿童不仅有可能患上解离症,亦将饱受躁郁症、忧郁症、焦虑症、恐慌症等精神疾病的困扰。

“案例中的露娜就有合并症,即解离症、忧郁症、焦虑症和失眠症。”

对抗解离症是一场漫长的战争,露娜就诊至今已近5年,尽量自我整合,不断告诉自己:两个都是我,只是个别用来抵御不同的难题。

“然后她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会尝试用另一个‘她’的方法去解决;另一个‘她’也一样,然后两者差异会越来越小,越来越接近。”

那父母在得悉孩子确诊解离症或精神疾病后该如何是好?

“先自我检讨。我从未见过一个孩子天生是精神病患者,每个孩子出生就是健康的,要视乎我们大人培养和教育的方式。如果父母亲用正确、正面的方式培养孩子,他们得到精神病的几率是极低的。

“90%是我们成人对待他们的方式造成的伤害,所以一旦发现孩子有异样,不要针对他们而是要反思自己做过甚么。”

反思己过后得及时解救,比如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前吵架,随后需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吵架,只是在沟通,你还是我们的一分子,我们两人还是好朋友”,以避免孩子产生分离感,而拥有安全感,不能让他感到不安。

他感叹,现在很多人喜欢采取快速的处理方法,把孩子交给保姆、幼儿园和安亲班,权当是培养孩子了。但实际上培养孩子没有捷径,永远需要时间和心血。

历史上的《24个比利》

电影《24个比利》的原型威廉.密里根出生于单亲家庭,母亲先后与3名男性组织家庭,他在3岁时已分裂出一个小女孩克莉丝汀,后指称被继父虐待、鸡奸,导致他的人格分裂症恶化。

在1975年他犯下多宗持械抢劫案入狱,在1977年假释,不料在10月就犯下3宗强奸案而遭警方逮捕,被检方以“3项抢劫罪、3项绑架罪、4项强奸罪”提控上庭。

结果在经过精神评估后发现他罹患“人格分裂症(解离症旧称)”,包括比利本人在内,共有24个人格在他身体里。最后由4名精神科医生和1名心理学家共同宣誓作证,比利获判无罪释放。

除了原生人格比利,有两个主人格雷根和亚瑟,以及7个被判定为“不惹人厌人格”之间可以自由共享意识,另有14个人格因违反两个主人格订下的规则而被视为“惹人厌人格”,不能共享意识。

人格之间的差异很大,像是比利的女性人格雅德兰娜是女同性恋,且是犯下3宗强奸罪的罪魁祸首,但亚瑟专研物理、医学和化学;《24个比利》一书是其中一个几乎拥有所有记忆的教师人格协助完成。

当时比利被法院强制接受精神治疗,曾经一度有所好转,但后来转入的利玛医院和戴顿司法中心遭到不人道对待,导致他病情恶化,最终再回到艾森斯心理健康中心治疗,直到1998年才释放出院,于2014年12月12日于俄亥俄州哥伦市的养老院因癌症逝世,享年59岁,结束悲惨人生。

其他系列文章

【DID多重人格】活在体内的另一个我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