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当志工时,被安排照顾一位过动儿,开始时他很抗拒我,一直不愿与我接近,甚至还会大力捏我,当下我很生气,为什么他这么讨厌我。”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是他表达情绪的方式,他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会通过一些动作来表达,如捏你一下,就是他不喜欢某样东西。我努力的去了解他的各种小动作后,他终于愿意靠近我,回来之后我们还一直保持联络。”
这是爱.关怀之家2018“残健交流营”志工组组长张美玲第一次参加志工团的经验,虽然第一次的经验让她吃了点苦头,但她却对志工这份“工作”如上瘾似的,连续3年都报名当志工,今年更被选为志工组组长,而且更身负重任,第一次带50名“天使”搭飞机出国。
有 志 工 的 帮 忙,身 心 残 障 者 也 能 快 乐 出 游
两年一度的“残健交流营”,是位于雪兰莪八打灵再也爱.关怀之家的常年活动之一,今年已经来到第十届,因此特别策划在8月带中心的“天使”们飞泰国普吉岛来个4天3夜行,圆了“天使”搭飞机的梦想。
这项活动的宗旨,主要是唤醒社会人士对弱势团体的关注,这些“天使”虽然是身心残障,但他们在志工及家人帮助下,也可以快乐出游。
再者,该组织也通过公开招募志工,让志工在旅程中打破与“天使”们的隔阂,从中让志工们更了解残障者的生活起居与实际需求,同时也让“天使”们打破心理障碍,勇于接触人群及表达自我。
爱.关怀之家成立于2005年,是一所非政府及非营利的残障中心,主要为肢体残障、智障及痉挛儿童提供一个交流与工作的平台。
从2007年开始,该组织每两年就会主办一个残健交流营,让中心的“天使”在家长及义工协助下出游玩乐。
但是负责照顾这些“天使”们的志工,工作一点也不简单,就好像张美玲所遇到的情况,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位志工身上,虽然有监护人的陪同,但这些身心有缺陷的孩子或“大”孩子情绪起伏比较大,表达能力不强,无法通过言语来表达喜怒哀乐,只能用动作代替语言。
所以若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可能一次之后就打退堂鼓。然而令人欣慰的是,10年过去了,当中不少志工都是旧面孔,每当新一届招募志工告示发出后,熟悉的面孔就会再度出现,再有新面孔的加入,让这个志工家庭越来越壮大。
不过,考虑到志工们需要照顾营员,所以志工的年龄必须介于18至55岁,身心健康,而且志工也必须自费参加。
每 一 次 出 游 都 是 帮 孩 子 圆 梦
尤秀莲(65岁),儿子在爱.关怀之家学习,每次出游都会陪着儿子一起去,也是资深志工。
她表示,对正常人而言,出游是非常轻松的事情,但对残障的孩子来说,要带他们出游需要规划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更重要的是,每一次的出游都是帮孩子圆梦,让他们有机会看看外面的世界。
她坦言,第一次带孩子参加交流营的时候,是家长陪同照顾,出发前还是有点担心,但也顺利完成。之后营员越来越多,就开始公开招募志工,减轻监护人及工作人员负担。
“我儿子今年已经29岁了,出生时因为脐带缠住颈项,脑部缺氧而得了脑麻,有痉挛、唐氏儿童症、自闭及学习障碍问题,7岁才学会走路,但也不能走太远,所以我需要全天候在身边照顾他。”
尤秀莲二十多年来把全副精神都放在照顾儿子身上,听说有什么药或医生对脑麻有帮助的,她都让儿子试,但都没有效果。直至13年前,朋友建议她带儿子去爱.关怀之家学习,她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情带着儿子来参加工作坊,培训工作技能。
“刚开始也不愿意与人沟通,甚至抗拒去中心。一段日子后才慢慢融入,从开始抗拒,到现在每天都要来,即使是假期也会问:今天为什么没有工作?”
尤秀莲的儿子在中心学习了很多生活技能,甚至在中心做包装工作赚钱,也爱上了音乐,非常喜欢上中心的音乐班,对他而言,那是最快乐的课程,也因为这样让他慢慢打开心扉,变得比较合群,与中心的学员可以打成一片。
尤秀莲表示,虽然这些孩子都是身心不健全,但每次出游时他们都非常高兴,仿佛心灵又再进一步打开了,从母亲的角度来看,每一次的出游孩子又跨进了一大步。
“当然,照顾他们的工作会比在家或中心更高难度。我们已经习惯照顾他们是可以应付,但对新加入的志工们真的不容易,所以在出游之前,我们都会先与志工沟通,告诉他们每个孩子的特性及问题,以防孩子发脾气或闹情绪时比较好处理。”
看着儿子十多年来的慢慢进步,尤秀莲也感到欣慰,也相信只要给这些孩子们时间,他们最终还是能够学习到一技之长。
“我现在也没有什么苛求,每天就带孩子来这里工作,也在这里做志工,帮忙照顾其他孩子,看到他们开心的过每一天,就已经很满足了。”
二 对 一 照 顾 “天 使”的 起 居 饮 食
爱.关怀之家宣传组组长叶晓涵表示,在该中心学习的学生都被称为“天使”,主要是提供工作机会及课程或活动让他们参加。
“目前,天使们所做到工作包括包装工作及资源回收。但因为报名的人很多,工作机会有限,所以我们还有一份轮候名单,等待着工作机会。”
她表示,该机构目前有50位“天使”在工作,往年都是开放让所有人参加,但因为今年是出国,考虑到安全及人手问题,所以本届只让30名“天使”参加,加上60位义工,家长筹委成员,一共有130人参与。几乎是以二对一的方式来照顾营员的起居饮食。
志 工 的 心 态 要 正 确
张美玲本身是一位音乐讲师,有接触过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所以当朋友建议她参加志工团时,她立刻就答应了。
然而第一次的经验,令她非常难忘,就是文中一开始提到,她与另一名志工被安排负责照顾的那位“天使”开始时非常抗拒她,让她很受挫。
“我们被安排照顾一名13岁的过动儿,他是属于自闭过动儿,有轻微智障,不能专注,所以当时我是全程追着他跑。开始时就不断捏我,我心里纳闷为何他这么讨厌我,要不断的捏我,后来跟另一位有经验的志工及孩子的监护人了解后,原来那是他表达不喜欢的意思,我才慢慢释怀,尝试用各种方法与他接近,最后才消除隔阂。”
她坦言,抱着寻常志工心态来的人,过程或许会令人感到很挫败,因为这些“天使”表达能力不好,往往会透过一些小动作来表达他们的感受,包括捏或拍打,所以在分配好负责照顾的“天使”之后,他们都会安排志工与“天使”监护人一起上培训课,了解他们每一个动作的意思,日常生活习惯与照顾方式,与监护人交流,让志工与“天使”届时更容易打破隔膜,照顾起来就更容易。
“我第一次参与时,就接触到很多自闭儿童,从监护人口中了解大家的故事与经验,也亲身体验照顾特殊儿童,这对我教学上有很多帮助,在教导特殊儿童时有更多的同理心与耐心。”
今年已经是第三次参加残健交流营的张美玲,本届是第一次带营员搭飞机出国,所以筹备时大伙都特别紧张。
她表示,今年很多志工新旧参半,在未出发前,志工们都很担心应付不来,所以在培训课中安排志工心理辅导、物理治疗(照顾脑麻营员)、如何正确使用轮椅等。
“我第一次参加这个交流营时,那时候是去马六甲,当时也很担心,但经过上课及知道要照顾哪一位营员后,心里就比较踏实。最重要的是,志工一定要有正确的心态,不要带着去玩的心态,是一次很好的生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