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4/11/2018
【框里框外】谢林霖·旅游住宿的演变
作者: niki

三十几年前,还没有成为潮流的时候,就已经有民宿了。印象深刻的是王城江沙(Kuala Kangsar)的快乐民宿(Suka-Suka Resort),报上有人写了这个在湖中央、有水有莲花的地方,我大老远的去到,警察叔叔说:“你去干嘛?”要求带路时,带路的是上个星期在湖里救溺水小孩的同事。来到民宿,主人说:“有啊…………有房,待会我划小舟带你过去,不过你先到小镇买点干粮,厨娘要生了,不方便为你准备食物。”这就是那时的民宿。民间自动自发把多出来的地搭建几间可以挡风遮雨的房间,短期出租给旅客,价钱不过15至25令吉一晚,是当时穷学生的最佳选择。接待能力和服务标准都不在考量之中,设计更不用说了…………谁建的谁说了算!

当年没人看得起的民宿,今日伴随着旅游电商的发展而变得炙手可热。民宿已经打破传统常态,入住“他人家”变成现代旅客的首选,不再是为了荷包的负担而做的打算。反而在入住民宿时,除了关注民宿的基本功能,还注重民宿的特色属性及带来的特殊体验。民宿正由文青主场的小众市场,变成大众接受的乡野度假方式。

一声你好,欢迎你,对一个陌生人那么重要。
当旧的越来越远,我们越想走回头寻找。

是什么改变了我们对旅游住宿的要求?这个改变如何悄悄地发酵成熟?应该可以写上一篇论文。于我来说,30年前,生活简单,社会还属于悠闲的年代,住宿于旅客而言不过是歇脚睡觉的空间,没有考究什么,我们看的是附近哪里有旅游景点,想翘脚休息,待在家里泡茶就好,我们的闲都不用偷来,下班回家也没有谁连环追踪短讯随时杀到。在日常里,好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出外旅游时,也并没有特别想要什么家的感觉,如果经济负担还可以挑剔住宿,我们要的是享受一下经济范围里没有办法负荷的五星级设施──比如冷气,或者泳池,还有那张非常舒服的床,和美丽豪华的装潢,这一个出走是生命里的小奢侈。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情的薄弱,我们越来越追寻日常里没有的温暖,突然我们要离开家去寻找家的味道。我们明明家里什么都有,却要去到别人的地方感觉温暖,要把家人都抽离了日常,我们才终于可以坐下来一起喝茶聊天,关心对方过得好不好。因为家常已经越来越不易,今天的住宿要比过往更生活化,才能吸引旅客的心。

旅游住宿的演变会不会反映了我们的孤独,提醒我们一些关于生活的事?

闲闲的坐着,我们要到一个那么远的地方。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