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6/12/2018
最后的告别仪式·解析华人的丧葬习俗
作者: yslee

李永球曾到太平、槟城、马六甲等地,亲下田野做调查,发现各地华人的传统习俗沿用同一套儒家系统,只是细节上可能有所不同,除了讲述丧礼的程序和由来,他亦一一破除禁忌之谜,令人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经过调查,他认为日本的入殓师对于逝者的遗体表现出极为尊重的态度,相比之下,本地的殡葬业者较为草率,因此他建议孝眷应亲自为逝者沐浴。

“基本上应由家人为逝者擦身,但现在是交给殡仪工作人员做,入殓时孝眷做的‘沐浴’只是当仪式进行。”

他提到在亲人去世后,要为逝者沐浴、穿寿衣,再将遗体转移到大厅,不过却比赖秋卫列出的程序多了一道:在大敛前,得用白色的帷幕将遗体遮住,避免惊吓到他人,同时不能让猫靠近。

传说猫跳过遗体就会引起尸变,遗体变成僵尸,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李永球推测道,实际上是因为猫喜欢抓东西磨爪子,所以不能让猫靠近遗体,可能是避免猫抓破逝者的寿衣或遗体,以确保逝者的遗容完好。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说,他认为也许是因为担忧后人不以为意,所以才编造这样的故事,起到“恐吓”的作用,恐惧会迫使人们对逝者遗体的保护更为上心。

“很多禁忌其实跟古时的生活环境有关,比如晚上不能剪指甲,否则会见鬼之类的忌讳,这是由于古代的夜晚,室内光线不足,加上剪指甲是用剪刀剪的,很容易受伤,为免小孩不听劝告,就用‘恐吓’的方式让他们服从。”

■ 棺 上 为 何 放 伞 ? ■

入殓后,棺木上会放置一把油纸伞,从殡葬业者赖秋卫的角度来看,油纸伞是用来引导逝者的魂魄附着,出殡后这把伞可作辟邪之用。

李永球则从科学角度出发,其实油纸伞是用以防雷,避免雷电劈到遗体,导致逝者肚破肠流,死无全尸不得安生。

“马来同胞也有这样的习俗,即便已经下葬了,还是会在坟墓上支一把伞。”

尽管现在房屋构造限制了遗体被雷劈中的可能,不过他表示为了心安,他本人依旧会按照习俗在棺木上支伞,亦会选择油纸伞,只因希望传统工艺得以延续。

“用摩登的伞也行,但油纸伞被认为是丧礼用品,有需求才有人继续制造,若连丧礼都不用了,油纸伞从此就会消失。”

李永球指出,上世纪60年代以前,吊唁者是带着银纸到丧府,后来才改为帛金。(图:星洲日报)
李永球指出,上世纪60年代以前,吊唁者是带着银纸到丧府,后来才改为帛金。(图:星洲日报)



■ 金 银 纸 的 用 途 ■

遗体入棺后,仵作一般会在遗体上铺金纸、银纸和往生钱,赖秋卫说往生钱是给逝者魂魄带路,数十年来一贯的做法。而李永球却表明,往生钱是佛教丧礼的产物,在融入佛教元素前只放金纸和银纸。

“金纸和银纸有两个作用,一方面是供逝者在地府使用,另一方面的实际用途是吸收遗体渗出的水分,因为人死后,尸体会开始腐烂。”

他提到,现在很多丧礼上都看到往生钱的踪影,其实这是受到佛教的影响,近二十多年来才开始盛行的。

“以前遗体上只铺金纸和银纸,然后烧银纸。”

金纸和银纸被认为是地府通用的“货币”,纸屋、纸扎公仔自然是逝者在地府居住的房子、使唤的佣人,是传统丧礼的必备品。但近年来呼吁“环保”的声音不断,许多宗教也不鼓励烧纸,那烧纸屋、纸人的必要是什么?

李永球解释,古人认为逝者死后会到另一个相同的世界,过相同的日子,所以事死如事生,会按照房子的构造打造墓穴,用明器、钱币和活人陪葬,后来改用陶器、青铜器做成物品,捏成人形随葬,一直到纸发明。

这就是纸屋、纸扎公仔、纸车的由来,一来成本便宜,二来避免盗墓。

■ 停 灵 时 长 ,各 籍 贯 不 同 ■

曾经,广东人、客家人停灵时长一般是一天一夜,福建人是三天两夜,最基本的原因是经济困窘,富裕人家则可以停灵5至7日。

到了80年代经济腾飞,大部份人的生活开始宽裕,而且前来悼念逝者的帛金数额往往可以支付丧礼的用度,停灵的时长从一天一夜延长到至少三天两夜,在北马和南马普遍是5天。

“以前给坐夜的出席者提供的饮食都很简单,但近年来北马开始盛行‘流水席’,有烧猪、各种糕点、鱼虾等等。饮食种类繁多且铺张,这证明经济条件改善许多。”

“原来客家、广府人是不提供饮食,出席者坐夜后,第二天就出殡。只有潮州人、福建人提供餐点。

现在经济好了,出席者给的帛金也足够支付费用,于是客家、广府人也给出席者提供饭食。”

李永球的《魂气归天》提到,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出席者前往丧府吊唁时不会给帛金,而是买银纸和一小包“西南香”,用咸水草绑好再到丧府(俗称送银纸,送银仔纸),孝眷跪着接领后回赠红蜡烛、红丝带。

这样的习俗往往导致丧府的银纸堆积如山,若在丧礼期间烧不完,可继续在“做七”、初一、十五时焚化,但丧府需在逝者逝世周年当天以前烧完。

考虑到对丧府造成诸多不便,于是上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以帛金取代银纸,红丝带糖果取代红蜡烛。

铭旌是由女婿送给岳母岳母的。
铭旌是由女婿送给岳母岳母的。

■ 地 狱 不 该 随 便 破 ■

华人的传统丧礼习俗流传千年,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不但融入了道教的元素,也加入佛教的些许“基因”。“打城破地狱”便是佛道二教的超度法事,而非儒家的仪式。

这是脱胎自佛教的目连救母和道教的太乙救苦天尊,原来只有因意外身亡的枉死者,丧礼才需做“破地狱”,客家、广府人先以生肖卜算逝者魂归六道中的哪一道,若是魂入地狱道,才会举行破地狱,可是近期演变成任何人逝世都会做此仪式。

福建人的“牵藏”仪式是用在以“见血”(比如吐血、难产)的方式或烧死、溺毙的逝者。根据佛道和民俗的说法,上述方式逝世的人,其灵魂会被困在血池地狱、水池地狱或火池地狱中无法超生,因此需要通过和尚或道士进行牵藏仪式,将他们救出苦海。

“用一个纸偶代表死者的亡魂,再转动纸做成七层的‘藏’,然后掷笅,得到圣杯(纸偶)才能往上一层,直至上到七层,再把纸偶取下放入小纸船里,最后给纸偶沐浴,带它走上小纸梯,表示已脱离苦海。”

李永球曾经在一次大型超度法会上,看到一名母亲为死于车祸的孩子举行牵藏仪式,当时其他人均顺利带着纸偶一层一层地爬,唯独她迟迟打不到圣杯,当场悲痛得大哭呼唤孩子的名字,结果圣杯应声而至,让他感到震撼又动容。

“无论是破地狱还是牵藏,都是家属对逝者表达感恩、深爱的一种仪式。”

■ 可 能 丢 失 的 传 统 ■

李永球指出,台湾的传统丧礼文化保留得最为齐全,马来西亚由于其他宗教的因素和时代的演变,许多文化渐渐被取代或削减。

他担忧“孝杖”一物会退出历史舞台,因为部份宗教团体认为“孝杖”并无用处,让死者家属以鲜花取而代之,这种情况在北马尤为常见。

“这无疑导致‘孝杖’面对很大的挑战。孝杖已经流行近3000年,在《礼记》、《周礼》、《仪礼》均有记载的。”

此外,如今棺罩只剩马六甲还能看到其踪影,华美的囝婿亭(女婿亭)也越来越简陋,令他面露痛心之色。询及有哪些现存的文化必须保留时,他思索片刻后便答:幢幡和铭旌。

“幢幡是由长子拿的,这是缘于3000年的嫡长制遗风,应该要保留。铭旌则是女婿送给岳父岳母的,亦是流传近3000年的习俗。古代没有照片,女婿送的铭旌会写上岳父岳母的姓名以让人辨认。”

我们不知是否还有来世,只知今生缘尽,只能以挚诚珍爱,通过仪式正式与逝者告别。与其说丧礼的仪式能让生者心安,又能同时抚慰亡魂,但又何尝不是最后一次对逝者表达爱意的方式?

周刊专题:
生死大事之消失的丧葬文化

别搞错!道教丧礼没有喃呒佬

最后的告别仪式·解析华人的丧葬习俗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