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时,羽毛球运动在这小镇开始流行起来,有个小男孩也爱上了打羽球;有天放学回家途中,他被挂在杂货店外的羽球拍吸引住了。
后来几天里,他放学后都会跑到杂货店外,看了又看,看了又看;有一天他终于下了决心,决定存钱买下它。
那是一种拍框、杆、柄都是木制的简单羽球拍;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它的地位,就如现在高钢纤维YONEX球拍般难以撼动。
它的价钱是三块钱,而已!
三块钱的东西,干嘛要“存钱”才能买到它?
但妈妈给小男孩的上学零用钱是每日20仙,只够用来在学校食堂买一碗清汤面加一粒鱼丸。
为了那支球拍,小孩每天牺牲一粒鱼丸,就只吃面而已,然后把10仙存在小罐里。
一个月后,小罐里累积了两块钱,再掏出小猪扑满里的一块钱,终于买了那盼了几个星期的木制羽球拍。
转眼来到21世纪,小男孩没有成为李宗伟第二,却坐在电脑前,写了这篇文章。
提起这往事,是因为刚好在车上听了有关理财的电台节目。主持人提到现在年轻人不懂得理财的问题,其中一个原因是源于父母不正确的教育:小孩每一次撒娇要买玩具,或者一哭二闹三耍赖(或者父母经济能力本来就很好),父母就买给孩子。每一次要求,都能如愿得到所要的,养成孩子不懂节制、理所当然的心态。
孩子长大后,每一次在商场看到想要的东西,都会忍不住的买下来,但由于已经无法依赖父母,自己收入又有限,慢慢的就开始累计许多卡债,甚至破产。
根据马来西亚国家银行智囊团Asian Institute of Finance的数据显示,75%的年轻消费者(年龄介于20至33岁)拥有至少一个长期债务,当中有47%的人使用信用卡来周转这些债务。马来西亚消费者协会联合会(FOMCA)2012年的研究也发现,巴生河流域有47%(恰好又是47%!)年轻打工一族负债累累,还有高达70%的年轻人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
国家银行过去多年发布的记录显示,每一次政府征收信用卡服务税,国内信用卡数目就会下降;取消税务,数目就会上升:(1)1997年征收50令吉卡税,卡数下降4%;(2)2001年取消服务税,当年就增加了300万张新卡;(3)2010年恢复50令吉服务税,卡数从1100万下滑至870万;(4)2015年消费税开跑,信用卡服务税也被取消,卡数马上增加56万张,然后连续三年增加至现在的1020万张卡。
这些记录也显示,多数大马人都拥有超过一张信用卡。
但许多人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张卡,拥有多张卡,很多时候只是贪图一时的折扣促销,或因为不善理财,以卡还卡债,成了卡奴。
政府最近的财政预算新方案,从2019年开始征收25令吉的服务税,虽然其用意是要遏制民众乱花费的坏习惯,但25令吉其实还算太低了;这一招能不能收效,还有待观察。
教育,尤其是从孩童开始教育理财,才是长远的解决方案。这不只是父母的责任,政府也能够协助制定一套理财课程,让学校可以系统化理财教育,从小学习如何正确管理自己的财务。政府也可以定期举办理财周,或理财月,或通过社交媒体来提高大众的醒觉。
长期认真的举办课程,纠正错误的心态,增加理财技能和知识,妥善安排未来的财务管理,就能减少对自身财务状况没头绪的民众。
对照小时候的种种经验来看,虽然我和家人都没上过什么理财课程,但回到根本去看,关键就只有两个字:节制。
学习节制自己,学习控制自己的冲动,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反之,就容易成为信用卡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