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3/02/2019
【古晋笔记】蔡羽·神秘的峇拉煎米粉
作者: 蔡羽

峇拉煎米粉是一道身世成谜的古晋美食。

古晋的道地小食中,有一道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峇拉煎米粉。当年在吉隆坡求学时,同学要我推荐古晋的美食,当我提及这道,回报我的是一颗颗睁大的眼睛,有人随即爆出一句:想想都觉得恶心。

所谓峇拉煎米粉,就是以峇拉煎熬煮的汤头,淋在煮熟的米粉上,再加上黄瓜丝、豆芽、鱿鱼切条、皮蛋,再浇上酱青、白醋、辣椒酱、甜酱等。峇拉煎的汤头在熬煮时很讲功夫,要做到浓淡香辣鲜的味觉平衡,所选用的峇拉煎是成败关键。这道食物在古晋街头不难找到,吃起来有峇拉煎的咸辣,又有黄瓜、豆芽等的清香与脆爽口感,极为特别。

我还记得读小学时,每逢下课时分学校的篱笆外总会聚集着几位小贩,隔着篱笆卖东西给学生,其中一个中年男子卖的就是峇拉煎米粉。不是很大一包峇拉煎米粉,以塑料袋装着,附送竹签充当筷子。从他手中接过热腾腾的峇拉煎米粉,夹起大把米粉和黄瓜丝与豆芽等,送入口中时感受峇拉煎的浓烈香味,以及刺激胃口的微甜与咸辣,饥肠辘辘的感觉立刻被抚平,幸福感油然而生。然而,不喜欢的朋友告诉我,它像罗惹酱掺了水,腥臭难耐,避之唯恐不及。

这道食物的身世来源,至今仍然是个谜。近期尝试进行追溯与梳理,发现它早在1940年代已经有迹可循,算起来也有七十几年。只不过根据受访者的叙述,其口味或许和如今市面上卖的略有不同。

鱿鱼条大概是比较“奢华”食材了。

出自娘惹妈妈之手的峇拉煎米粉

先说出自福建王家的峇拉煎米粉。

1940和1950年代在古晋中华小学第一校就读的学生,应该对该校食堂阿贵叔的峇拉煎米粉印象深刻——吃过的老古晋非常笃定的告诉我,他们的峇拉煎汤头里加了亚答糖,吃起来风味独特。

阿贵叔是王顺贵,福建厦门长泰人,自1940年代起,协助父亲王茂生打理古晋一小的食堂生意。王家有一个具娘惹背景的妈妈——林珍冬,也是福建人,据说烧得一手好菜,也擅长制作娘惹糕,早年不乏亲戚街坊向这位林女士订购糕点。

林女士和阿贵叔母子在1980年代先后往生,我在访问阿贵叔的妹妹——王美霞女士时,按推算林珍冬女士应当是出生于1901年,林家祖上当年颇有来头,而林珍冬女士的母亲也来自峇峇娘惹世家,我的推测或许是新加坡出生的娘惹。

我特别花些笔墨介绍林珍冬女士,是因为当年闻名的古晋一小峇拉煎米粉,正是出自其食谱。据知,一小峇拉煎米粉的用料和目前市面上的挺接近,最大的特点大概就是用上了亚答糖,至于分量用了多少则不得而知,王美霞女士的说法是“不多”。此外,还有蒜头、红葱、辣椒干、薯粉等。

峇拉煎的选用是这道米粉成败的关键。

王家厨房必有的食材──峇拉煎、亚答糖

作为家中长子的阿贵叔,是当年公认的音乐才子,伙同一班好友搞乐队,其中好几位后来还成了砂拉越著名的音乐家。回忆起大哥的风采,王美霞女士说他不但各种乐器玩得上手,而且还很能唱,作曲功夫也是一流。在周末和周日,王家可是乐声飘扬的,因为那是阿贵叔和朋友们的练习时光。此时,妈妈林珍冬就会为这班热爱音乐的年轻人端出下午茶,有时是娘惹糕点,有时就是大家爱吃的峇拉煎米粉,当时还年幼未入学的王美霞因此也有口福了。

我向王美霞女士多番了解,林珍冬女士张罗家中三餐时,端上桌的大多是娘惹菜,其中峇拉煎是常用的食材,家中厨房任何时候都备有。比如王美霞极为怀念的拉子茄汤,或者料理比令(一种野菜,原名midin)、巴固野菜,甚至制作马兰诺族的硕莪糊等,峇拉煎都是不可或缺的食材。至于亚答糖,则经常用在制作娘惹糕点。王美霞女士还透露,其母亲的峇拉煎、亚答糖和鱿鱼,主要来自海口区,最常进货的地方是如楼。当年的亚答糖看起来很便宜,是以装饼干的铝桶装载过来的。

如果按照王美霞女士的回忆,在林珍冬女士的厨房里,峇拉煎和亚答糖一直是不缺的食材,而古晋人惯吃的峇拉煎米粉说起来好像又带有娘惹风格,它有没有可能是林珍冬女士调配出来的食谱呢?针对这点,王美霞女士也说不上来。

黄瓜是峇拉煎米粉一直以来不可或缺的食材之一。

来自广府妇女的阳春版峇拉煎米粉

当我处在悬念中,长年居住在亚答街的邝杏林女士又为我提供了峇拉煎米粉的另一道踪影。

邝女士出生在1941年,她记得1940年代在大井巷巷口,已经有一位广府妇女在摆档售卖峇拉煎米粉。这位广府人的峇拉煎米粉相当“阳春”,汤头似乎只有峇拉煎的味道,吃的时候抓一撮熟米粉,撒上黄瓜切丝,偶尔加一点点切得细碎的鱿鱼,淋上不冷不热的峇拉煎汤汁,最后再勾几圈辣椒酱,就可以吃了,售价5分钱。

至于这位广府大婶的资料,目前所知有限。

行文至此,只能打住,峇拉煎米粉的身世之谜,还得继续琢磨。

有些峇拉煎米粉也会用上蕹菜。(图:星洲日报)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