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凡事都追求最新、最快的时代,由几代人一脉相承的企业已经少之又少。
为此,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将带领读者们,一探由几代人坚守的行业,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屹立不倒,也一读后辈们如何守护先贤们的基业,将之发扬光大的故事。
从流动小贩商到小档位,从小档位到咖啡店,士乃父老津津乐道,印象深刻的士乃大街三轮车美食档,在历经逾70年三代后,原本无名的流动档,由第二代迁移至士乃大马花园店面,以“生意兴隆茶室”的招牌,与第三代齐心经营打造更多元化的茶室。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本期的《一脉相承》将带领读者,一探“生意兴隆茶室”守门人,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寻求改变,继续传承祖辈的基业,并将之扩大。
随母大街路旁摆卖自制面
69岁的黎兆麟是第二代,回忆起母亲在大街路旁摆卖的情况,记忆中的他约7岁开始,一大早便随母亲及姐弟妹推着三轮车,到古来县的士乃大街叫卖,父亲则在家里制作手工云吞面。
黎兆麟接受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专访时笑言,制面的过程须要体力,压面、拉面更须要功夫,所以厨房的工作交由父亲负责,到外销售的工作则交给母亲胡七妹。
士乃人记忆中的胡七妹,每天起早摸黑推着三轮车,到联邦大道路旁的二巷口售卖云吞面、糕点、猪肠粉等,为生活辛勤打拚的士乃人提供早餐。
身为长子的黎兆麟,自小与4名姐弟妹更是母亲的小帮手,他们跟随母亲推着父亲做好的糕点,到大街叫卖。
黎兆麟与妻携手设面档
黎兆麟于1973年与妻子周桂蓉(64岁)结婚,在未婚前帮助家里卖猪肠粉的妻子,也成为面档的助手,两人更携手在士乃大街设面档,专卖自制的云吞面。
周桂蓉披露,从流动三轮车到在固定地点卖面,一做便是20多年,但随着顾客的增加及停车位的不足,他们较后在大马花园巴刹附近租店开茶室,并为茶室命名“生意兴隆茶室”。
取“生意兴隆茶室”寓意兴隆
从原本无名的三轮车档到路边档,再到以“生意兴隆”命名的茶室,周桂蓉表示,曾经有人问他们,为何取名“生意兴隆茶室”,但这名字就好像一股冥冥中的力量,让他们灵光一现,相信神明会帮助他们,让他们生意兴隆。
从租店到自置店面,生意兴隆茶室的生意日益兴隆,茶室也因工作繁忙及自制面条的繁琐,直接向批发商拿货。
黎兆麟表示,做面的工作很繁琐,虽然本身之前也曾经做过,如今却忘得差不多,加上逐渐年长,已多时没做了。
茶室由黎家第三代打理
目前,茶室主要由黎家第三代,即儿子黎业融、女儿黎富凤及女婿佘琼岳合作经营打理。
从以前的三轮车到现在的茶室,黎家从逾70年前的流动小商生意到茶室营业,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变,特别是提供给顾客环境,更为干净及舒适。
周桂蓉透露,在搬迁至店面后,他们售卖的食物更多样化,包括云吞面、清汤面、咖哩面、包点、椰浆饭等。
女婿卖家传卤鸭肉引食客
周桂蓉表示,女婿在两年前更为茶室注入新元素,带来父亲的士姑来家传卤鸭肉,吸引不少慕名而来的食客。
她坦言,做茶室生意其实蛮辛苦的,必须起早摸黑准备食材,以便赶在早上6时开门做生意。
她表示,不确定子女是否会坚持下去,虽然本身希望子女能够继续下去,并进一步将现有的茶室生意发展得更好,但如果子女有更好的发展,他们不会勉强子女。
“目前,我的儿子、女儿及女婿在做。新年过后,我媳妇也会回来帮忙。”
报道:蔡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