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4/03/2019
【听弹琴】找到心中所好
作者: 洪美枫

近年来,碍于很多古典音乐会制作人认为一般的听众如果不先经历音乐会前导聆(Pre-concert talk),有可能会听不懂一些音乐的内容,或者希望通过导聆可以带给大众更多音乐知识,丰富一场音乐飨宴,于是纷纷在音乐会前或者音乐会当中穿插旁述者(Narrator)。

这些年来听过了不少旁述者的导聆,一些导聆活泼创意,深入浅出,帮助听众激发想像力,让我意犹未尽;而其他比较常见的导聆方式,则以知识性的导入描述,多半从作曲家开始谈起,再略略带过一些时代背景。

记得有一次,音乐会的旁述者就使用了第二种导聆方式,谈起作曲家的时候一并悉数作曲家的丰功伟绩,也把当晚演唱的每一个作品都标榜成天上有地下无一般无瑕。我虽然也认同其中一些论点,可是却也经常觉得作曲家的每一部作品,其实都像是一个实验品。或许当时的作曲家在作品完成之时也不认为那么的完美,但是流传下来还不断被传唱,也总有吸引人以及历久不衰的道理。这中间的道理,是因为作品本身与演唱者心灵契合,而非该作品像导聆者说的那般天下第一。

后来导聆者接着说,某作品被某(外国评论)喻为是天籁之作。在亚洲,任何的评论只要加了外国人的名字,不管好坏不管你认不认识,但加了外国人的名字,似乎一切都会变得更有说服力,而听众尽管听得一脸彷徨犹豫,却也不敢吭一声不喜欢。这样的导聆,虽然他的做法是希望听众从此爱上古典音乐,并且去“承认”古典音乐里有数不尽的瑰宝,这样非但没有把音乐原始而自然的内涵传递,反而给音乐裹上一层层厚重的糖衣,让听众听得腻歪了却也得不到养分。这其中最大的误区便是,这类导聆强制硬要人家喜欢,似乎人们若敢不喜欢这些古典音乐,变成了人皆唾弃的异类。

是的,我认同每一个人都需要好好学习聆赏艺术作品,但是你可以选择你所喜欢的作品,或许是小调、爵士、流行曲、老歌、民谣,甚至是摇滚,只要你在作品中找到正面的能量,能激发你向前行走,音乐也在心灵某处与你契合,你都应该勇敢的喜欢。

最近我在回家途中听了一个电台访谈,节目嘉宾提到,这辈子让他得到“从未有过的感动”的音乐就是摇滚了。因为他在摇滚乐中听到了人们对世界的不公不义勇敢进行批判,而我听到他的分享,也顿然觉得无比感动。

  

音乐,在不一样的世代和环境中,给了人们不一样的慰藉,欣赏的内容不分贵贱,也不要刻意追求一步登天(听不下1个半小时的歌剧,可以听1分30秒的短歌),但你必须知道自己心中的所好,而非人云亦云的认为大家在追求的便是好的,或导聆人说的都是对的。对音乐和艺术有独立的鉴赏能力,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在面对生命的低潮时,你喜欢的音乐可以给你一些陪伴,让你的心灵有所寄托,便是最大的满足。

  

生命是一场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喜欢摇滚的人不一定不喜欢古典,喜欢古典的人也一样可以喜爱小调和老歌。知道自己的心头所好,象征拥有自我的知识的自主权,不沦为随波逐流没有想法的人。

4692SMF2019-02-2815513520476411252755.jpg
笔者与管弦乐团于2016年演出的照片。古典音乐蕴藏着许多古人的智慧,有精湛的细节也可能有纰漏的盲点。喜欢或不喜欢古典音乐或许是渐进式的,但是不管喜欢与否,绝不做个人云亦云的听众,而要让自己在音乐上也成为一个有主见有想法的人。

4692SMF2019-02-2815513520476571252756.jpg
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 (Elvis Presley)也被称为“摇滚乐之王“, 是一代摇滚乐的象征,他的音乐影响力甚远,因此极具盛名。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