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4/03/2019
中国书画大师陈懋彰 中西混血中国画
作者: 蒙慧贤(記者) 黄安健(攝影)

有句话说“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无论在题材、色彩、线条等方面,中国画与西洋画有着许多不同之处。然而对于中国书画大师陈懋彰而言,却能巧妙地将两者的绘画技法融合于同一幅画作之中。

配合“马中科技文化交流盛典”活动,中国书画大师陈懋彰来到大马,进一步在马中两国展开文化交流。陈懋彰在中国文化艺术界具有“一代翘楚”之称,初次见到陈懋彰,只觉得他性格爽朗随性,对任何话题都能侃侃而谈,并没以艺术家身分而自恃其才。

陈懋彰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热爱绘画。“学生时代,我一开始学习的是西洋画,由于当时经历了历史动荡,即‘文化大革命’,让我无法再碰西洋画,也就不得不放下油画笔,转学中国画。”

从那时开始,陈懋彰拿起毛笔,学习中国画,也因为这样一个特殊时代,造就了陈懋彰独特的绘画风格,让他成为了少有的中西艺术融合的画家。

陈懋彰的画作,既流露了西洋画的表现手法,又有中国画的独特韵味,恰到好处地把西洋画与中国画镶接在一起,极具个人特色和风格。

中国画

5564MWY20192281031321243111.jpg
《穹隆山居图》(受访者提供)

5564MWY20192281031221243109.jpg
《云崖观瀑》(受访者提供)

5564MWY20192281031421243113.jpg
《山中飞瀑》(受訪者提供)

中西合璧,独树一帜

陈懋彰表示,中国画和西洋画其实是相通的,只是表现手法不同。相比而言,中国画较为抽象,强调画者的主观情趣;西洋画着重于写实,讲究色彩和光线。在两者结合的情况下,陈懋彰一般会用水墨把色彩和光线的效果画出来,让作品的水墨色彩更加明艳动人。也因此,陈懋彰所画出来的风景比一般的国画更为写实,除了让人感受到风景之美以外,还蕴含着一种墨韵在里头。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多年以来,陈懋彰将自己所学的技法进行归纳和创新,让画作更具时代气息。在他看来,作为一个艺术家,其作品必须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层面,反映出来的东西需要具备时代气息。

“一般的画家所画的东西来去都是由前辈所授,大同小异,虽说仿古并没有错,但会缺乏了一种时代气息,单单从画作中,很难看得出画家是哪个年代或哪个地方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融汇中西绘画技法以外,陈懋彰也曾到中国的少数民族村落进行采风活动,画出一系列少数民族特色的艺术画作。

陈懋彰表示,中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他们的文化特色。经过采风以后,他发现大部分的少数民族都擅于绘画,且蕴含了独特的文化元素和绘画技法,包括少数民族所用的颜料,都是由当地的矿石所提炼出来,为外界所没有的。

采风过程中,陈懋彰习惯和当地少数民族交谈,以便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除了将他们独特的建筑、服饰、图腾作为绘画题材,也在画作中加入个人感悟。

油画

5564MWY20192281031481243114.jpg
《梦中传书》(受访者提供)

5564MWY20192281031111243108.jpg
《池边情韵》(受访者提供)

巧妙借用榕树融入作品

1994年,陈懋彰曾到新加坡出席文化交流活动并在当地逗留3个月。期间,他画了一幅长达12米的巨幅作品《中新友谊,源远流长》,送给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

谈及这幅巨幅作品时,陈懋彰向我们津津乐道地叙述当年的绘画过程。为了表现中新两国之间友谊和文化交流,当年陈懋彰决定把新加坡的圣淘沙、高等法院及中国的万里长城画在画里面。然而,问题来了,当他把两国的标志性建筑都画好了以后,赫然发现两者就好像一边穿着西装,一边穿着古代装束,中间缺乏衔接而显得非常突兀,让他伤透脑筋。后来,他偶然在新加坡的动物园参观时看见一棵大榕树,登时灵光一闪,把榕树画在两国标志性建筑的中间。

“榕树,既生长于中国福建省一带,也生长于新加坡,海内外华人本是同根,一棵大榕树,恰巧连接了两个国家的华人。”

在各种因缘巧合之下,这幅象征中新两国友谊的巨幅作品如今又回到了陈懋彰的身边,保存在中国苏州陈懋彰个人的美术馆内,并成为该美术馆的镇馆之作。期间,曾有人出价上亿元购买该幅作品,都被陈懋彰一一婉拒。

愿当文化使者,推广中国文化

陈懋彰虽已年过七旬,然而对于当代的政策和时事脉搏却是怀着一腔热血。他希望自己能充当一个文化使者,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他希望通过自己手中的画笔,将“一带一路”各个沿线国家独有的文化元素描绘在画纸上,并将其串联在一幅画卷之中,将各国的文化与交流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艺术无国界,陈懋彰表示,倘若能力所及,他希望自己能到“一带一路”的各个沿线国家走一趟,以了解当地风土民情,采撷创作灵感。

陈懋彰以本趟大马之旅为例,他说,在还没来到大马之前,对大马的印象不外乎三大民族融洽相处以及多元文化的交融。然而,自从参观了大马的红树林以后,却让他对大马留下了另一个少有的印象。

“我觉得红树太让人惊艳了,那个树根露在土地上的画面非常入画,而这样的灵感激发,也唯有到了当地才能收获得到。“

从未放弃对画画的热爱

在中国画坛,画工了得的人比比皆是,竞争相对较大,要想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的著名画家,并不是一件易事。陈懋彰之所以能成为艺术界的佼佼者,全凭一股坚定的信念与对绘画的热诚。

“我喜欢我这份工作和事业,如果没有什么特殊原因,我应该会用一辈子投入在绘画中。”

从艺五十多年以来,无论是时代的动荡抑或环境的变迁,陈懋彰从未放下手中画笔。他表示,有很多年轻画家在遇到瓶颈时就坚持不下去,非常可惜,殊不知艺术的道路是很枯燥的,必须经得起孤独,耐得住寂寞,才能在尽头处收获甜美的果实。他表示,很多人会在家中看戏打牌作为消遣,但他经常独个儿在书房里练习画画,数十年如一日,而在众多同学之中,与他拥有同等成就的人寥寥无几。

“事实上,我跟其他人都是一样的,如果他们继续走下去,必然能走到我这一步,但他们选择停下来了。”

天道酬勤,用在陈懋彰的身上最为适合不过。回首过去,他不禁感叹道,倘若当时不坚持,也就不会有今天的自己。

谈至此,他为人生中能遇见良师而感到庆幸。在陈懋彰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的恩师吴羏木,即吴门画派的泰斗,曾把陈懋彰誉为“艺坛一帜”,并亲自为他题字,让当时的陈懋彰自觉承受不起。如今再次忆起往事,陈懋彰感慨地说道,老师是伯乐,自己是千里马。

“他是国画的泰斗,却看中我这学西画的学生,所以说我还是比较幸运的。”

如果没有当年的坚持,也许也不会有遇见良师的机遇。也许,“越努力,越幸运”并不是纯粹的心灵鸡汤,而是真实的故事写照,且看陈懋彰的坚韧、执着的品格,曾经的波折和如今的成就,就是最好的证明。

5564MWY20192281031281243110.JPG
陈懋彰的画作不仅流露了西洋画的表现手法,且蕴含了中国画的独特韵味,恰到好处地把西洋画与中国画镶接在一起,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



人物簡介

陈懋彰,字闲云,号野鹤,江南居士,1948年出生于中国南京,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致公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被吴门画派泰斗吴羏木誉为“艺坛一帜”,更被国际美术家联合会授予“著名国画艺术家”称号。陈懋彰将中西绘画技法巧妙相融,彰显创新水墨画技法,强调意趣,别具新风。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